人民網 >> 理論 >>
馬慶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再給力
2013年01月28日16:47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在我國持續進行了30多年的政府管理改革中,轉變政府職能是一個核心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所採取的幾乎所有管理創新的舉措,可以說都與這個核心目標有著直接相關性,這反映了我國改革的真實邏輯。經濟轉型是我國改革的起點。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這是經濟基礎中帶有根本性的歷史巨變,這當然會規律性地帶動公共權力領域從職能范圍到職能方式最終還有制度形式的相應調整。而政府轉變職能的一個關鍵舉措就是通過放鬆規制來向市場和社會讓渡空間,形成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公權與私權之間邊界清晰合理、分工合作有度的社會關系新格局。

放鬆規制在我國的具體體現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自從2001年這項工作啟動以來,國務院帶領各級地方政府為此一直進行著不懈努力。2004年國務院發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要求各級政府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能,明確提出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同年7月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行政許可法》實施,標志著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行政審批工作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2012年8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決定重點對投資領域、社會事業領域、非行政許可審批領域,尤其是涉及實體經濟、小企業發展、民間投資等方面的審批項目進行清理,取消184項、下放117項、合並13項審批項目。這樣算來,在迄今為止的十年裡,國務院已經先后分六批共取消和調整了2497項審批項目,佔原有總數的將近70%。

根據中央政府的統一部署,各地各部門也一再對有悖法律的行政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清理、廢止和修訂,到2011年年底,全國省級政府已經清理2萬多項審批事項。各地在改革中還積極探索,建立了行政審批相對集中辦理的政務中心或政務大廳,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服務﹔發展電子政務,實行網上申報、網上審批等。這些做法對於優化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建設服務型政府,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高歌猛進的關頭,有關的認識理念、分寸尺度、推進策略的准確把握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是要充分評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價值意義。行政審批的本質作用就是為市場與社會秩序設卡把關,這是任何一個政府都要具有的職責。但是在權力擴張本性的驅使下,審批很容易變成一匹失控的野馬,往往會從好的願望出發而走向扭曲的終點,讓社會和市場深受其害的例子無論國內外都比比皆是。我國正處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之中,計劃經濟慣性所形成的管制和全能習慣,在規制和審批上面有充分體現,其自身的過度成本和對市場資源配置的限制,都嚴重阻礙著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這次國務院審批改革落腳點指向了“紅頭文件”范圍、投資領域以及公用事業領地,比以往更具有問題針對性。但是自然壟斷和行政壟斷交織的地盤還很大,其強勢地位和既得利益者共同形成的阻撓屏障依然結實。諸如此類的計劃經濟殘余的危害表明,在建立合理政企關系、政社關系和轉變政府職能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確是一個具有制勝意義的關卡。

其次,准確把握審批制度改革的尺度。辯証的、發展的、歷史的思維方法會幫助各級領導者更加理性更加准確地把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尺度。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審批清理和規制放鬆的重點應當是影響市場競爭和限制社會參與的經濟性審批,包括投資領域、社會事業領域,以及背離法治精神的“紅頭文件”等非行政審批領域。與此同時,對與居民生命健康攸關的食品安全、生產安全、公害預防、生態環境安全則要完善規制﹔對規制者和審批者的行為規范和公平性原則要加強規制﹔對規制機構之間的協調機制應進一步完善,克服職能交叉、多重審批和推諉扯皮現象,保証規制標准的統一和效率。這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需要強化的辯証思維。

再次,用動態環節的創新保障靜態環節改革的成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既包括對審批事項范圍和審批主體設定的靜態環節,也包括審批事項實施的動態過程。前者的目的在於匡約公共權力的干預空間,合理界定政府公權力和市場企業之間的界限,為市場與社會在資源配置中煥發活力創造條件﹔后者的目的在於改進審批方式,保証服務質量。圍繞審批制度的所有改革最終是為了減輕行政相對者的負擔,讓管理有助於企業,普惠於人民。因此,對確需保留的審批事項,還要通過完善政務中心、加強電子政務信息平台、推行服務質量承諾制的一系列持續的創新努力,來簡化環節,優化流程,改進方式,提高效率。促進行政審批等有關窗口事項的標准服務、規范服務、便利服務、親切服務,使之成為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一個有力抓手。這就意味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靜態和動態環節之間同等重要,不可偏廢。

另外,以思想解放和創新思維保証改革的進度和深度。要將思想解放放在開放改革的首要位置。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的創新拓展和積極進取都是值得欽佩的,而在改革成果后面無一例外地都顯示了思想認識高度和改革決心的引領,這一規律尤其值得總結和重視。以改革前沿的廣東省為例,從黨政合一的大部門制探索,到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的突破﹔從全面拓展粵港澳台CEPA合作新模式,到告別GDP崇拜追求幸福廣東,再到今天的行政審批權的減肥瘦身,每一個動作無不以理念進步作為先導。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學習意識、探索意識的不斷強化,使他們的黨政領導更加具有創新思維和改革成效。我國改革的全局進程和地方政府的局部實踐都從不同側面一再証明,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改革的進度和深度。隻有我們的領導者具有了博大胸懷、寬闊眼光、高遠境界和現代化的理念,才有可能帶領人們將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一步步引向深入並最終至於佳境。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馬慶鈺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