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徑探討
龔高健
2013年02月16日14:5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基本涵義是指,一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向高收

入邁進的過程中,既不能重復又難以擺脫以往由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的發展模式,很容易出現經濟增長的停滯和徘徊,人均國民收入難以突破1萬美元。原因主要在於,進入這個階段,經濟快速發展積累的矛盾集中爆發,原有的增長機制和發展模式無法有效應對由此形成的系統性風險,經濟增長容易出現大幅波動或陷入停滯。

現在,中國已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和持續大規模貧困問題,擺脫了低收入陷阱,2011人均GDP已達5400美元,2012年將超過5800美元,剛好入圍所謂低中等收入國家之列,也就是開始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我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呢?總體而言,規避“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是要從經濟入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低水平的發展轉向高水平發展,從低質量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從不公平發展轉向公平發展,從不協調發展轉向協調發展,從不可持續發展轉向可持續發展。

一、注重自主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堅持將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堅持優化需求結構、供給結構、要素投入結構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城鄉結構和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工程,突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加強相關技術的配套集成與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提高技術創新的質量和效益。把握好整合、集聚、優化、升級“四個關鍵”,大力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發揮競爭優勢,大力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提升競爭力是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佔據優勢地位的根本之策。當前,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開始由過去主要依靠資源要素分配佔有,轉為注重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進入后危機時代,我國要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改善宏觀經濟調控方式,合力提升宏觀經濟競爭力﹔加快轉變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式,提升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增強財政金融服務經濟的能力,切實提升財政金融競爭力﹔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和軟環境建設,提升發展環境競爭力﹔加快轉變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提升政府作用競爭力。

三、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完善宏觀管理體制

要科學合理地界定政府職能。政府在加強和改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要更加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把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傾斜,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和諧社會建設上,確立起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要繼續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要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全面梳理各級政府管理的事務,堅決把那些政府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項轉移出去,還權於民、還權於市場、還權於社會,把政府從微觀經濟事務中解脫出來。要完善政府績效考核體系。為我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下良好的環境基礎。

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目前政府公共服務支出比重仍然較低,分布不均衡問題也較突出。要進一步增加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比重,主要是教育、就業、收入、消費、醫療、住房、文化、社會穩定等領域,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就我國國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做實個人賬戶,逐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穩步提高統籌層次﹔完善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制度﹔健全社會救助體系,重點是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將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納入全社會救助體系的范疇並與城鎮居民同等對待﹔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籌資設立正常的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基金,有步驟地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五、縮小三大差距,促進合理分配與共同富裕

主要是根據公平原則縮小三大差距,建立經濟增長的分享機制,政府的發展目標由單一的追求GDP的高增長轉為共享型的穩定增長。其一,要消除機會的不公平、不平衡、不均等問題,主要是完善公共財政,加快實現基本教育、醫療服務、公共文化、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其二,擴大就業是縮小收入差距、建立分享型增長機制的最有效途徑,要加大對企業擴大就業的刺激,建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府金融服務機構和非政府的社會中介服務組織,同時增加政府對國民的在崗和離崗培訓投入。其三,要加強稅源監控和稅收征管,加大對高收入的調節力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其四,要進一步打破行業壟斷,深化壟斷行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建立根據經營管理績效、風險和責任確定薪酬的制度,完善監管辦法。其五,要堅決打擊取締非法收入,規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六、轉變消費模式,充分挖掘內需增長潛力

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是中國今后一個時期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如何在落實短期政策的同時抓緊啟動相關長期性制度改革研究,至關重要。我國居民的消費不足除了收入差距擴大、社會體制不健全等約束外,還受到消費結構不合理、消費方式(或模式)落后及各種政策性限制的重大影響,后者更為本質。建議在以下方面促進消費增長:一是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主要原因在於我國近些年投資需求過旺,投資率居高不下。二是改變傳統的消費模式。要挖掘居民巨大的消費潛力,改變以吃住為中心的封閉型消費模式,轉變為以玩為中心的開放型消費模式。比如,大幅度降低門票價格,打破與旅游景點相關的服務業的壟斷,提高旅游休閑的服務質量。三是適當控制政府消費。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政府消費呈現提高趨勢,而居民消費呈現降低趨勢。

七、提高城市化率,加快農民的市民化進程

未來5-10年,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進入城市化主導時代,城市化率有可能從2011年的51.3%提高到60%左右。與此同時,我國城市化將呈現出由東部向中西部推進的基本特點,中西部的城市群和城市化將成為未來5-10年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突出亮點,並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規模城市、小城市、城市群、城市帶齊頭並進的基本格局。我國有1.6億至2億的農民工,就消費來講,這是一筆潛力極大的資源,加快農民工向完全市民的轉化,將會大大地促進消費需求的增長。一要鼓勵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促進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二要促進城市房價的合理化,高房價下無城市化,我國目前的房價水平與收入水平相比,嚴重偏高,降低價格將會釋放出巨大的購房需求,也會相應地加快城市化進程。三要實施大規模的農民工安居工程,主要是利用政府的力量,建最低標准的農民工住房,如建40平方米以下的小套房,甚至建過去學校、工廠那樣的筒子樓作為過渡。

八、節約能源資源,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要實現節約型產業結構,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高增長、高附加值、高技術產業,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積極發展低能耗的現代服務業,構建節約型產業體系。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節約的技術進步,努力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升各個行業技術設備的先進水平,以技術促進節約。要加強資源節約的管理,加強重點耗能企業監管,提高能源、土地、水資源等的管理水平,加大節能、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力度,以管理促技術。要大力倡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使節約能源資源的觀念深入人心。同時,還要加大宣傳教育和培訓力度,提高全社會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節約意識,形成全社會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原載於《江南論壇》2012年第11期﹔作者單位:福建省新聞出版局)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問題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