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說,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孰先孰后、孰輕孰重往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以定於一端。這說明,這個問題牽扯面廣、十分復雜。對於這樣復雜的問題,我們不妨跳出來,以更大的視野來分析,這樣或許能得出一些新的認識。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分配問題,但分析的視野應超越收入。拉開收入差距,能夠鼓勵競爭、提高效率﹔收入差距過大,則會影響和諧、損害公平。簡單看,效率與公平問題就是人們相對收入多寡及其衍生的各種問題,但實際上,衡量社會公平程度不僅要看人們的直接收入,還要看人們得到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不僅要看分配結果,還要看這樣的結果是怎樣形成的,看分配背后的規則和機會是否公平。改革開放以來,平等競爭的市場經濟框架基本建立,平等保護物權的法律制度逐步形成……這些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增進了公平。特別是近年來,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破壟斷、消除戶籍等身份差別、促進教育公平等正在穩步推進,從而將為促進公平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將對提高效率提供更為穩定的支撐,將對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起到基礎性作用。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是一個現實問題,但分析的視野應超越眼前。效率與公平,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是一個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現實問題。但眼前的事情,往往需要放到更大的時空中去考量才能看得更清楚。譬如說,效率如何、公平怎樣,都是相比較而言的,而比較就不能局限於一時一地。縱向比較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效率快速提升,創造的社會財富前所未有﹔橫向比較又會發現,我們的發展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很低,資源利用率、科技貢獻率、勞動生產率都有巨大的提高余地,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繼續提高效率。橫向看有人抱怨,別人住的房子比較大、開的車比較好﹔回頭看必須承認,每個人的生活都是30年前所想象不到的﹔向前看人們希冀,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快速推進,明天的生活會更好。比較使我們認識到,抹殺個人努力程度和能力素質差異的絕對平均主義,既無效率、也不公平﹔要提高效率、發展生產、改善生活,就要通過適當拉開收入差距來提供激勵。還應認識到,導致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有一些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也有一些源於行政性壟斷、資本勞動等要素流動不順暢。克服了這些問題,就不僅能促進公平,而且能提高效率。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是一個矛盾問題,但分析的視野應超越對立。按照經濟人假定,人們經濟活動的目的在於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在分配問題上就是要爭得盡可能多的份額,而不會考慮這樣對別人是否公平。但現實並非如此簡單。在行為經濟學的一個試驗中,A、B兩人分配100元,由A決定分配方案,但如果B不接受,兩人都將一無所獲。大量試驗的結果表明,如果A提出99︰1的分配方案,無一例外地都被B否定了。A提出並為B所接受的方案基本是70︰30或60︰40。這說明,人們在經濟行為中不僅考慮效率(福利增加),而且考慮公平。當分配方案為99︰1時,太不公平了,B寧可自己不增加收入,也不會接受。A很少提出99︰1的方案,也是考慮到公平,否則被B否定,自己也一無所獲。這表明,公平與效率並不是簡單對立的,公平出效率,沒有一定程度的公平,就不會有效率,也不會有福利增加。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效率,沒有財富增加,片面尋求所謂公平是沒有意義的,或者說是更大范圍的不公平,因為它剝奪了人們充分發揮各自才能、以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權利。也就是說,效率與公平在很多情況下並非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
(人民日報2009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