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疑罪”,是指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司法機關在法定的訴訟期限內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為可能構成犯罪雖有証據予以支持,但全案的証據尚未達到確實、充分的程度,無法完全排除合理懷疑的懸疑狀態。顯然,這涉及到刑事案件証明標准問題。而我國對刑事案件判決的証明標准就是“案件事實清楚,証據確實、充分”。判斷案件事實是否存疑,可以逆向思維從反面考量案件事實是否清楚,証據是否確實、充分,從而排除可疑証據。具體來說,疑罪的認定標准可概括如下。
(一)據以定案的証據不具備客觀性、關聯性或合法性。作為刑事案件的証據,必須能客觀反映已經發生的案件事實,與案件事實有著客觀的內在的實質聯系,對案件事實有証明作用;同時,必須是符合法律規定的取証標准,通過法定程序納入刑事訴訟領域的証據。否則,該証據既無法律效力,也無証明作用,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二)涉及犯罪構成要件的案件事實缺乏必要的証據証實。犯罪構成要件包括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四個要件,其中每一個要件都要有相應的証據支持。否則,就是主要証據不足,就是疑罪案件。
1.考量犯罪主體要件的事實証據是否不足。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並依法應承擔刑事責任的人。沒有犯罪主體,就不存在犯罪行為。認定犯罪主體的証據主要是與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相關的証據。
2.考量犯罪客體要件的事實証據不足。犯罪客體是指犯罪行為所侵犯的、而為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每一種犯罪都有一種相應的社會關系被其所侵犯,我國刑法分則明文規定了具體犯罪所侵犯的具體社會關系。
3.考量犯罪主觀罪過的事實証據是否不足。主觀罪過是行為人的一種心理態度,包括故意和過失。關於主觀方面事實的認定,主要是根據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對行為人實施犯罪的時間、地點、手段及環境的選擇、對犯罪對象的加害過程等事實進行全面綜合分析,以判斷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罪過,是故意還是過失,這些都直接關系到罪與非罪的判斷。
4.考量犯罪客觀方面的事實証據是否不足。這包括犯罪行為、犯罪結果及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犯罪方法、犯罪工具、犯罪時間和犯罪地點等。其中,犯罪行為是每個犯罪構成的核心,沒有犯罪行為就不能定罪。即使有犯罪行為,如果不是出於行為人的作為和不作為實施的犯罪,也不能定罪。
(三)全案証據對案件事實得出的結論不具有唯一性。証明結論是否具有唯一性,主要審查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案件証據中的矛盾是否得到排除。即案件証據與証據之間、証據與事實之間是否一致,互相印証,彼此間有沒有矛盾;如果曾經存在疑問和矛盾,是否已經得到合理排除。如果案件証據存有疑點,矛盾又沒有排除,既有肯定有罪的証據,又有否定有罪的証據,不能得出唯一的結論,就形成疑罪案件。其次,案件証據是否表現出同一性。即全案証據經過分析、綜合表現為同一指向,要麼肯定,要麼否定;要麼作為,要麼不作為,不存在其他可能性。最后,証明結論與証據之間是否存在必然性。如果証明結論與証據之間不是存在著必然性,而是存在著偶然性或者或然性,則結論有可能出錯。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