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葛晨虹:網絡社會的虛擬性決定我們需要制度規范

2013年08月28日10:1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教育部倫理學基地主任葛晨虹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

人民網北京8月28日電 (朱書緣)今天上午,就中宣部理論局通俗理論讀物《理性看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人民網強國論壇邀請5位專家圍繞“教育質量怎麼提高”的話題與網民在線交流。談及網絡道德問題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教育部倫理學基地主任葛晨虹指出,網絡社會的虛擬性,決定我們需要去規范,從制度上、從舉措上都要治理一些問題。

葛晨虹認為,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媒介化的時代,網絡生活已經和人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專門研究媒介時代的專家講,魚兒生活在水裡,魚兒已經不知道生活在水裡了,習慣了,我們把它形容為嬰兒態,就是像嬰兒一樣,對媒體、媒介、網絡過度依賴、深度依賴,現在社會已經到了這樣一個狀態當中。網絡化時代,信息技術帶給我們,就像剛才提到過的,實際上就是碎片化也體現在信息網絡這樣一個生活狀態中。現在像宅男、宅女多了,宅在家裡,他們就可以擁有整個世界。另一個方面,就是剛才主持人提到的,他會出現很多個體化、碎片化以后的非線性的傳播平台,過去我們是設置議題,有很多是線性的傳播,是可控的。現在在互聯網碎片化以后,完全是一個控制起來非常難的真正的個體化碎片化。每個人都是一個發布台,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公民記者,在這個過程當中,確確實實也涌現出了很多意見領袖。網絡技術就是有利有弊的,帶來大量的生活便利和信息,還有對社會的進步的推進,這樣一個有利的力量的同時,也有很多負面的東西。包括意見領袖,有一些意見領袖帶出來的是正能量,這樣的不少,但是確確實實也存在著許多負能量傳播的所謂的意見領袖,包括秦火火等一批網絡負面的水軍產生的作用。

葛晨虹說,網絡社會的特點就是這樣,它的虛擬性,像烏合之眾這本書裡面就提到了,虛擬性包括網絡造成的模仿、暗示、渲染和大眾的從眾心理,在這整體作用下,人在這種虛擬當中就可以失去理性,不負責任。就像書裡所描述的,產生很多沖動、放任、攻擊性行為,當然網絡的欺詐、網絡的唯利是圖的這樣一些,像剛才講到的通過粉絲,通過他的網絡影響力,達到不擇手段的、不惜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來謀取自己利益的這樣一些網絡推手、平台。這些都是現在需要去規范的,從制度上、從舉措上都要給予治理的一些問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