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慈善文化研究

徐建設:儒家慈善文化的當代啟示

2013年09月02日08:32   來源:光明日報

 發展當代有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應從中華民族認同的倫理觀念入手,挖掘和汲取中國傳統慈善文化的精華,啟迪人們的善心善念,培養人們的慈善意識,形成當代有中國特色的慈善理論。在這方面,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對當代慈善事業啟發良多。

 其一,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綿延不斷的文化主流,其慈善思想一直是世代中國人奉行社會公益事業的圭臬。其二,儒家文化慈善思想的內核是“仁”,是人們慈善行為的基礎。以“仁愛”為中心向外拓展開來,以民為本、仁民愛物、兼善天下,構筑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其三,儒家的“仁愛”和“仁政”思想為人們的慈善行為搭建了兩個平台。一個是個人平台。為人者躬踐仁愛,忠孝誠信,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隨時隨地施行慈善。一個是政府平台。為政者力行仁政,救危扶困,解救百姓疾苦,調動更多的資源用於慈善事業。其四,儒家的“性善論”為慈善行為提供了理論前提。我國古代社會的慈善事業之所以會產生和發展,與儒家“性善”文化的浸潤有極大的關系。其五,儒家的“不忍人之心”為人們的慈善行為注入了心理基石。“不忍人之心”即惻隱之心、同情之心,這是引發人們扶危濟困、救助弱者等行善舉動的心理動因。

 總之,儒家慈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且體系完整。其仁愛、仁政、民本、性善、惻隱之心等學說,為發展社會慈善事業提供了理論根據。挖掘儒家文化慈善思想價值,尋找建設慈善文化的生存智慧和動力資源,對推動當代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儒家慈善文化有利於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的理論體系。如何利用再分配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分配不公、貧富距離拉大的問題,是今日中國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而孔子的思想不無啟示性。他主張財富均分,反對貧富懸殊,提出了均平思想。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這裡,孔子提出了當政者施行慈善化解社會矛盾的基本理論,用“均”的辦法解決貧富矛盾,用“和”的辦法凝聚人心,用“安”的辦法維護社會安定。

 儒家慈善文化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發展模式的建立。孟子所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就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盡心上》)的“絜矩”之道。君子對於天地萬物,愛惜它們卻並不是施以仁德﹔對於天下百姓,施以仁德,但談不上親愛。君子由親愛親人開始進而仁愛天下百姓,由仁愛百姓開始進而愛惜天地萬物。這不僅是對各級官員的要求,也是對各級政府的要求。目前,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事業雖然有較大發展,但仍然不能滿足保障人民高質量生活的需要,仍然需要慈善事業配合和補充。社會保障事業和慈善事業一個是常態的普遍的制度下的人民生活的保障,一個則是非正常的突發性的特殊情況下的人民生活的保障,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在保障人民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儒家慈善文化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責任意識的養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孔子強調,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要幫助他人有所成就,自己想要通達明曉事理,也要幫助他人通達明曉事理。一個有仁德的人,應該關注他人的價值,關心他人的生存與發展,與他人一起實現人生價值,共同生存發展。孔子思想所體現的個人道德修為和社會責任意識應該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發展的社會責任意識。我們一定要把這種儒家慈善文化所體現出來的現代價值運用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發展中去,教育、培養和增強全社會的慈善社會責任意識。

 儒家慈善文化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社會風尚的形成。“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孔子認為,君子的德行就像風,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風吹在草上,草就會跟著風向倒伏。君子是明了人生真諦的人,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夠秉承聖賢的教誨,按照道義做人行事,其所到之處能潤澤、教化一方,使人們崇尚道義,形成社會風氣。這種善於教化和感化,正是仁人君子的德風。這“德風”“德草”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上層的道德對百姓和社會風氣的重要引領作用。在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上,我們要注重發揮各級政府和官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引導社會風氣,引發全民參與的慈善熱潮,形成世代風尚。積極宣傳為慈善事業作出貢獻的個人和民間組織,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普及慈善教育,傳播慈善文化,弘揚慈善精神,增強公眾慈善意識,擴大慈善事業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儒家慈善文化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公信力的發展。信,是中國儒家道德倫理准則之一。孔子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信是人立身處世的根本。誠信是公民道德的一個基本規范,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就要把“信”作為立足和前進的根本,以誠信來要求各級慈善機構和慈善組織,提高慈善的誠信度和公信力。慈善組織因為涉及到慈善家的捐款,誠信問題更是重要,沒有強大的公信力,慈善事業的發展勢必會受到不良影響。

 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優秀傳統文化汲取營養,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時代已經來臨。弘揚儒家慈善文化,挖掘其當代價值,必將促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作者系山東省濟寧市民政局局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