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當代傳統詩詞:光景常新引人奮進的民族精神符號

——“雅韻山河”當代中華詩詞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3年11月21日08:39   來源:光明日報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當代傳統詩詞在一波接一波反傳統文化潮流中不可避免地被打入“冷宮”,隨著20世紀80年代末傳統文化的日益復興,傳統詩詞也呈現復興態勢,關於現當代傳統詩詞的理論研究與創作批評逐漸發展並趨於活躍。朱文華在1998年4月出版了《風騷余韻論——中國現代文學背景下的舊體詩》,提出舊體詩在當代可以延續,但“絕無復興的可能”。次年,陳友康即發表了長篇論文《舊體詩詞復興論》。2006年,《新華文摘》轉載了鄭欣淼的文章《舊體詩創作:從復蘇走向復興》。21世紀的前10年,當代傳統詩詞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成為文學研究新的學術增長點。但是這種理論批評研究與創作實踐大抵封閉在各自的圈子裡,即使偶有交叉,二者之間亦充滿隔閡。研究者往往無視當下的創作,熱衷於從“民國”時期的傳統詩詞中尋找課題﹔創作者無視當下的研究,沉迷在自己的小圈子內,在互相欣賞與互相吹捧之中自我陶醉。以致百年傳統詩詞被現當代文學研究者拒絕寫進文學史,當代詩詞的經典作家與作品未能浮出水面,難以進入中小學語文課堂和大學中文系課程﹔當代傳統詩詞創作的“繁榮”局面與“復興”態勢也被主流文學界漠視乃至排斥﹔甚至在詩詞界內部流傳著“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還多”的說法。近幾年來,當代傳統詩詞圈內熱圈外冷甚至在圈內也存在某種“虛熱”的實際境遇並沒有真正改觀。

在這種復雜的文化背景下,為了促進當代詩詞學術研究,引導當代中華詩詞發展方向,中央文史研究館主辦,中華詩詞研究院承辦的“雅韻山河——當代中華詩詞學術研討會”於2013年10月13日在北京召開。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書記、主任陳進玉出席會議並致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兼中華詩詞研究院院長袁行霈主持。出席會議的有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研究院領導,有國務院參事、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有學術界、詩詞界、教育界、藝術界及香港、澳門、台灣和新加坡的知名專家、學者、詩人、藝術家,共70余人。

中華詩詞具有深刻的當代價值

中華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思想凝聚力、道德規范力和藝術感化力,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具有潛移默化的道德教化作用,其當代價值是與會者討論的中心議題。

中華詩詞的當代價值使其具有無可替代性。陳進玉認為:“中華詩詞就是中華文化瑰寶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中華詩詞所具有的認識、教化、審美以及陶冶國民高尚情操和道德境界等重要功能,直至今日,仍然難以被其他任何文化現象所替代。”

中華詩詞是中華文脈最重要的一支。中華詩詞研究院副院長蔡世平認為,中華詩詞是歷史最久遠、普及最廣泛、影響最深入的一種文化形態,其價值體現在關心國計民生、思考人生根本問題的一面。中華詩詞研究院顧問周篤文說:“中國詩詞決不是可有可無、供人擺設和觀賞的古董,而是穿透時空、直切當代、光景常新、引人奮進的民族精神符號。我們國家領導人在政治場合經常援引古今詩人的詩作,這些杰作是如此生動深刻地參與了當代的政治經濟活動,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

談到中華詩詞,不能脫離社會功能而孤立地談論其價值。湖北省詩詞學會會長羅輝把傳統詩詞的當代價值概括為“傳統詩詞對當代人和當代社會的影響力與有用性”,他從“壯中華國魂,彰顯傳統詩詞的時代價值”“入精神家園,升華傳統詩詞的人文價值”“與時代同步,拓展傳統詩詞價值的實現形式”三個角度論述了詩詞的當代價值。

基於中華詩詞的發展現狀,我們尤其需要從當代舊體詩詞的自娛功能來看其時代價值。雲南中國文化學院副院長、雲南民族大學教授陳友康認為,生命的意義存在於過程中,存在的價值主要在當下實現。因此,文學應高度關注當下的意義,努力從具體實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他說:“所謂自娛性主要是指常態下的自娛。首先,舊體詩詞作品大量存在表現日常生活瑣事和交游唱酬的作品,這是一種美化生活的努力,它們呈示、強化了一個詩性的經驗世界。它們美化了作者自己的生活,也有助於讀者領受、珍惜日常生活之美。其次,從終極的意義上說,文學是為人生的。自由作為人類的本質,人在感受到自由的時候,生活就是快樂的。這種自由包括精神的自由。創作詩詞能獲得心靈舒展,是一種自由體驗。詩詞創作,個人耽玩的,自得其樂﹔與人唱酬和互相交流品評的,自娛娛人,加強了社會溝通。因此,可以說,詩詞創作從最根本上滿足了人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作為社會人的需要。”

中華詩詞的當代價值,還要從其民族特點和文化精神兩方面去探求。詩歌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中最有生命力與代表性的文學樣式。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趙敏俐指出,“作為以‘言志’為傳統的中國古代詩歌,處處表現了詩人的生活情趣與文化理想,體現出他們的人生價值觀念。中國詩歌的民族特點,彰顯了東方文化的智慧和美學風范,是對世界文學所作的杰出貢獻,也是中國文化參與當代世界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

新中國建立以來的舊式文人和舊體文學活動的價值亟待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認為,五六十年代舊式文人和舊體文學創作活動形成了一個文化的共同體,一直存在於學術研究的視線之外,但是,他們的生活交游和文學活動也應該被視為共和國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寫作文化史、文學史時應該關注這批“舊式文人”,關注他們留下的詩詞文本的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而且,他們運用舊文學體式也創作了一批反映時代風貌和個人情志的優秀作品。

求正容變、繼承創新是詩詞發展的必經之路

與會詩家學者普遍認為,中華詩詞具有生生不息的藝術生命力,有其藝術繼承與創新方面的內在規律。堅持“求正容變”,既繼承傳統,又勇於創新,體現時代變化,反映時代精神是當代詩詞發展所必須提倡的原則。蔡世平認為,中華詩詞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與挑戰。一是來自由文言文到白話文的文體語言的轉變,二是來自大規模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三是來自信息交流由緩慢到快速的轉變,四是來自傳統詩詞理論一統天下到東西方文藝理論共治天下的轉變。談中華詩詞的創新,必須直面這幾個問題,尋求改變和適應的策略。

當代詩詞的繼承創新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新體詩與舊體詩的關系問題。《中華詩詞》特約編審劉慶霖早年曾提出“舊體新詩”的概念,主張“用舊詩的形式創作新詩,用新詩的理念經營舊詩”。中華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指出,新體詩和舊體詩絕對不是對立的陣營,不是“兩個詩壇”。他說:“不少的傳統詩詞研究者、創作者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割斷了傳統詩詞的文脈。我認為問題恐不那麼簡單。舊體詩詞之所以在那個歷史時刻衰落,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創作陷入了蒼白枯澀的窘境。而新詩的勃興和崛起,也是順應了當年風起雲涌的特殊時代要求。”

舊體詩詞本身的傳承也得到了有關學者的重視。湖南理工學院教授劉榮林的《晚清四大詞人與當代詩詞創作》分析了王鵬運、況周頤、鄭文焯和朱祖謀的詞學理論對當今舊體詞創作的啟示意義。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唐克龍則別具隻眼,從動物敘事這一創作取徑來探討當代詩詞守正創新的方式。

有關中華詩詞的格律問題依然引起了與會者的興趣。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程毅中批評“寫了七個字一行的詩,就說是七律七絕,實際上是敗壞了詩詞格律,敗壞了傳統詩詞的聲譽”的現象,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入學習,並再次呼吁把詩詞格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新加坡新聲詩社社長詹尊權在提交的論文《詩韻格律新舊談並序》中認為“詩的本質是無所謂新與舊的。果真若要論其新與舊,那只是其表現形式與其方法上之爭論而已”。

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中華詩教學會秘書長張海鷗建議,“可以將古代的‘古體詩’和‘近體詩’並稱為廣義的格律詩詞,以與體式完全自由的詩詞對舉並稱,二者即可涵蓋目前漢語詩歌的全部體式。”在此基礎上撰寫《二十世紀格律詩詞史》,就名正言順了。

中華詩詞的繼承創新不僅僅是文學問題,更是文化問題。陳友康《文化失敗主義與舊詩命運》一文,從傳統文化的百年興衰來追索舊體詩詞的前途與命運,認為現代人對舊體詩詞的態度與對傳統文化價值和前途的判斷有莫大的關系,而文化失敗主義是對傳統文化價值和命運的一種誤判,但是,“既然整個傳統文化已經被判定為失敗,那麼,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文學當然不能獨善其身。”“新文學運動以后,舊體詩詞雖然失落了在文壇上的統治地位,可它並沒有消失,它逐漸演變為以民間性、個人性和潛在性為特征的文學生產和消費活動”。因而,近年來傳統文化的日漸受到重視就成為中華詩詞復蘇與復興的深層次的文化根源。

“當代詩詞”的“當代”屬性和詩詞的藝術屬性,是詩詞繼承創新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中國韻文學會會長鐘振振旗幟鮮明地提出“當代詩詞創作的關鍵是創新”,不論在題材內容方面,還是藝術手法、修辭方式、語言表達等技巧方面都需要創新,最后達到審美層面的創新。北京大學教授錢志熙在提交的論文《體制並存 作者合流》中就中國當代詩歌創作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前景進行了深入剖析。他說:“詩詞如果只是一種群眾活動,不出現一定數量的藝術精品,就不能確定在將來的中國詩歌發展中能佔有它的獨特地位。”

會議認為,在中華詩詞的繼承創新方面,網絡詩詞有著強勁的表現。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教師檀作文認為將網絡詩詞定義為“發布在網絡上的詩詞”太過空泛,他將其界定為“活躍於互聯網上,不依賴於中華詩詞學會體系的當代青年詩人群所創作的詩詞”。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馬大勇對網絡詩詞予以高度評價。他說:“進入新世紀以來,以網絡為主要載體的詩詞寫作異軍突起,悲憫凝重的人文情懷、自由深邃的思想取向、守正開新的藝術追索刷新著當代詩詞寫作的面貌,給人帶來諸多‘驚艷’,甚至‘驚為天人’式的閱讀體驗。”網絡詩人李子(曾少立)則從“網絡改變了詩詞的寫作方式”立論,從“改稿會模式”和“搜索模式”兩方面指出網絡為提高詩詞作者寫作水平准備了技術上的可能。

《重慶國詩》執行主編陳仁德在《我的詩詞創新觀及其實踐》一文中,列舉了自己的部分作品現身說法,從創作論的角度重點探討“怎樣採用新題材”、“怎樣使用新詞匯”、“怎樣對待平水韻”等幾個詩詞創作中帶有普遍性與根本性的問題,對當前的詩詞創作富於啟發甚至指導意義。

積極開創當代詩詞教育與傳播的有效途徑

培養舊體詩詞的接受者與創作者同樣重要,當代詩詞要傳之久遠,后繼有人,離不開詩詞教育與傳播。

舊體詩詞的傳播問題首先是接受者問題。廣州大學中文系教授曾大興認為,作者和讀者之間,應該建立一種良好的互動關系。他抓住舊體詩詞傳播中“缺乏自己的接受者”這一制約舊體詩詞健康發展的根本問題,分析了缺乏接受者的原因,並指出舊體詩詞如何培養自己的接受者。程毅中強調要將詩詞格律教給中小學語文教師,他們才有可能傳承給學生。我們通過教育的傳承,既培養了詩詞創作者,又為詩詞的傳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徑。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黃坤堯的《香港詩詞三大家》一文指出他們的詩詞教學活動為香港培養了一批詩詞人才,體現了大學教育傳承詩詞文化的功能。

詩詞教育的核心是“怎樣寫作”的問題。台灣中山大學教授簡錦鬆指出,時下許多詩詞寫作的一個共性問題即“看不到我存在”,陷入知識性寫作或虛假寫作的誤區。他認為,“寫情必定是我的身體所在的情,寫事必定是我的身體所在的事。”中國傳統詩學中有“以詩存史”“以史証史”的優良傳統,固然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但對此也有不同的認識,受西方文學和現代敘事文學的影響,曾少立就提出了在詩詞創作中容許“整體性虛構”,容許寫與作者不直接相關的內容的觀點。與會者較為一致的觀點是無論實寫還是虛寫,詩詞要有“詩味”。

詩詞比賽作為檢驗詩詞教育成績、擴大詩詞影響力的一種手段,也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關注。張海鷗介紹了中華詩教學會的架構和所做的編纂《余事集——當代教授詩詞選》和編寫《詩詞寫作教程》等工作。有學者提出,同題共作的詩詞比賽,不可避免地誘使參賽者陷入“知識性寫作”的誤區。如何使這類比賽更有效地成為檢驗詩詞寫作效果的活動,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與會者認為,傳統詩詞價值的實現,離不開詩詞生產、流通和消費等環節,而傳統詩詞的使用與傳播正是實現其價值的必要途徑。推動當代詩詞傳播還要樹立精品意識。羅輝說:“需要通過傳統傳媒和現代網絡,加強對包括網絡詩詞在內的當代詩詞研究,借鑒標杆管理理念,通過拓展詩評渠道,向社會展現當代詩壇中的精品力作,讓廣大讀者在欣賞詩情畫意的同時,接受其時代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熏陶,進而還可促進當代詩壇評論隊伍與創作隊伍比翼齊飛,讓詩詞評論指導詩詞創作,讓詩詞創作促進詩詞評論。”

當代詩詞並不缺乏精品力作,問題在於被淹沒在大量平庸低劣的粗制濫造之作中,難以受到人們注意,甚至因此造成了當代詩詞缺乏優秀作品的假象。曾大興認為,要解決舊體詩詞的接受者問題,必須通過各種方式,遴選當代優秀作品,立足於個案研究,在此基礎上編撰各種類型的選本,通過注、評、譯、論等方式,使優秀作品“大白於天下”。

詩社活動和詩詞刊物也是傳播詩詞的重要載體。新加坡新聲詩社秘書長王華磊說:“目前來講,傳統媒體對詩詞的宣傳,一是要開辟報刊刊載,還有一個就是開辟電台、電視台的朗誦表演,充分發揮現有的新媒體和自媒體的作用,利用出版便利和新聞宣傳的集結,相互促進。另外,利用網絡媒體、多媒體的互動,不光是單獨的靜止的畫面配上文字,更多要有動畫的講解,有利於音韻知識普及到低年齡階段。有很多的內地和港台新移民、新加坡的學生到大陸來讀書,可以通過他們擴大詩詞創作與欣賞的空間。”

在詩詞的傳播方式上,與會者認為,詩詞吟誦是推廣詩詞的有效途徑。詩詞吟誦推廣活動的主要對象是大中小學生,同時還可以推及到鄉村社區民眾等社會群體。作為這次“雅韻山河”中華詩詞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北京四中重陽詩會、中華詩詞吟誦學術研討會和詩詞名家進校園等三項活動,正是推動詩詞教育與傳播的有力舉措。

與會者還提出,要讓詩詞插上音樂的翅膀,借助音樂展演活動擴大詩詞傳播。著名歌唱家李元華多年來即從事古典詩詞的現代演唱活動,她說:“過去古式音節,一板一眼,節奏單一,漸漸被人們淘汰,人們不喜歡那種念經式的、單調式的吟誦法。我們需要充分地挖掘詩詞中的音樂性,隻有辭美、詩美、曲美、調美、聲美,才能達到情美、意美。”

培育良好的詩詞文化生態,繁榮發展當代詩詞

詩家學者關注的另一個中心議題是社會各界如何培育良好的詩詞文化生態,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共同扶持中華詩詞的發展,迎接中華詩詞的嶄新時代。

充分發揮國家文化政策的主導作用,社會各界可以結合自身特點,扶持中華詩詞的發展。陳進玉指出:“在我看來,社會各界包括企業界、教育界、文化界、新聞界、科技界。我覺得中華詩詞普及活動搞好了有幾個好處:一是有利於詩詞創作研究和創作水平的提高﹔二是有利於改變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有公益效果﹔三是弄好了還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可以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詩詞作者與作品的經典化問題,是培育良好的詩詞文化生態首先要解決的難題。當代詩詞作者甚多,但詩詞沒有真正得到圈內圈外人的認可,主要原因在於缺乏我們這個時代的代表性詩人,缺乏經典作家和精品詩作。

與會詩家學者認為要通過適當的作品研討會,利用現代傳媒對優秀的舊體詩人進行培養與宣傳,將這批詩人的影響推廣到社會各個層面。要組織力量編寫百年詩詞選本和總集,予以注釋、評論甚至外語翻譯。樹立經典作家和作品往往離不開批評家,要組織力量對優秀的作家和作品進行學理性研究。批評家有責任、有義務,也有能力將好的作品輸送到讀者手中。

明確當代詩詞的學科歸屬,有利於詩詞研究與批評的展開,也有利於提高詩詞創作水平。中國新文學學會秘書長李遇春是參加此次會議的為數不多的當代文學研究者之一,他強調要賦予舊體詩詞以當代文學品格,呼吁更多的當代文學研究者來關注當代詩詞研究這一重要的學術領域。

企業對詩詞事業的支持,往往停留在為詩詞文化活動提供資金的層面上,企業家詩人陳文增則從詩詞與企業文化建設的角度論述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詩詞刊物和詩詞社團在凝聚詩詞隊伍、形成當代詩詞文化生態中無疑起著紐帶作用。《詩詞之友》執行主編張脈峰在論文《試論當代詩詞社團(刊物)生存境遇及發展前景》中探討了詩詞社團與詩詞刊物的功能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一系列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此外,此次研討會發言和論文中還涉及到當代中華詩詞發展中的諸多問題,如中華詩詞研究院顧問鄭伯農、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趙仁珪、國務院參事胡本鋼等關注當代詩詞文獻中心的建設,希望由中華詩詞研究院出面,組建國內最權威的詩詞文獻中心。鄭伯農表示,要把幾十年來收藏的詩詞文獻無償捐獻給詩詞院。此外,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吳孟慶提出要充分發揮文史館的作用,對全國的詩詞界狀況作一個徹底的調查,形成志書式的研究報告,使中華詩詞研究建立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之上﹔趙仁珪、張海鷗、馬大勇、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劉夢芙等均提出了聯合學界力量組織編寫《二十世紀格律詩詞史》的建議﹔李遇春提倡吸引現當代文學研究者進入當代詩詞研究領域﹔中華詩詞研究院副院長周興俊闡述了毛澤東詩詞是當代詩詞改革創新的典范,毛澤東詩論是當代詩詞改革創新的指南,等等。從會上的發言到會下交流,詩家學者們就當代中華詩詞發展繁榮過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反映了當代中華詩詞研究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為當代詩詞創作與研究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強勁的動力。

中華詩詞研究院學術部 (莫真寶、張芬供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