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間是城市最顯著的標識,不同文化類型的空間特征彰顯著城市不同的發展路徑與模式。北京,正在經歷著向創意文化都市的轉變,創意逐漸構成了城市文化的空間整體形象。從全球發展來看,當代城市的發展需要創意文化的支撐,這不僅因為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知識與創意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日益重要,更因為城市在經歷了由傳統向工業的發展變遷后,更加需要從創意文化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文化和知識為核心基礎的創意文化將成為當代城市發展中最為重要的變革性力量。在這種城市發展的大趨勢下,北京作為現代化的國際都市,文化創意以多種形式滲透和散布於城市空間之中,由此造就了北京城市創意空間的布局和基本形態。
北京創意文化都市的空間布局
城市空間既是創意文化活動的載體,又參與著文化的生產和體驗。基於特定的地理區位、自然風土、文化傳統、科技支撐等條件,北京創意文化的空間布局大致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所謂大分散,是指在北京的城市街區存在著大量的創意市集、創意店、涂鴉牆等文化范例。這些活動主要以草根創意階層為智力支撐,創意設計面向生活和大眾,彰顯城市文化創意的平民化特質。如北京迷笛音樂節之iMART創意市集、草莓音樂節創意市集、SOHO迷你室內版iMART創意市集、“德國之夜”創意市集、世貿天階瘋果創意市集/創意店、南鑼鼓巷元生胡同創意市集/創意店、COSPLAY同人動漫展等。大型市集年均舉辦10余場,且隨著影響力的日益擴大,創意市集已成為文化藝術類活動中的特定板塊。另外,遍布在大小街區的創意門店、散落在城區的涂鴉牆,也以豐富的創意形式和風格點綴著城市空間,散發著北京現代都市文化的新氣息。
小聚居,是指在相對固定的區域,某些相近的創意文化門類匯聚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產業規模的產業集群。它以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為主要的文化范例。在類別上,北京30個左右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大致可以劃分為高新技術類、文化藝術類、休閑娛樂類和傳播展示類等四大類型。在空間布局上,高新技術類主要集中在海澱和石景山,呈現出〇字形的空間分布﹔文化藝術類從西城區經通州北部延伸至平谷南部,在朝陽形成了一個〇形產業格局,然后向西南和東北方向延伸﹔休閑娛樂類主要分布在城六區以西,呈現出Σ形的空間布局﹔傳播和展示類在分布上呈現出十字形,它由懷柔至順義構成南北帶和東城至通州構成的東西帶組成。從整體來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分布以五環以內的城區為主,呈現出北部區縣多於南部區縣的整體格局。這說明北京的創意文化和創意經濟雖然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區域空間發展層面仍然不平衡。
北京創意文化都市的空間形態
創意文化城市建設是全球化背景下彰顯城市差異、提升城市活力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破解我國城市在快速發展進程中出現“城市病”難題的有效方法之一。具體而言,在創意文化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北京非常注重發揮創意文化的特長,挖掘和利用北京傳統的歷史文化遺產,注重將歷史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現代的文化資本,構建出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城市新風貌。
首先,推動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與更新。歷史文化街區的界定雖然在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等層面都過於寬泛模糊,但一般來說,它是指具有厚重歷史文化積澱、體現一定歷史文化風貌、顯示出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文化特質的區域。北京在快速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伴隨著城市區域結構功能的調整和經濟中心的轉移,一些傳統的歷史文化街區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活力衰退等現象。如前門大街曾經是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但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西單、王府井商圈的興起和一些傳統的“老字號”相繼搬遷,前門大街一度成為北京“離天安門最近、房子最舊、道路最窄、市政設施最差、人口密度最大”,由“成片危舊房守望燦爛傳統”的地區。前門大街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疲憊不堪”。新世紀之后,北京市對前門大街進行了集中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將現代創意元素與傳統的商業、建筑文化相融合,更新后的前門大街不僅能體現明清時代的文化風貌,繼承和延續了固有的商業傳統、文化傳統,成為了新的商業中心,而且承載了休閑、體驗、旅游等文化功能,拓展了發展的路徑,構建成了開放性的特色文化空間。
其次,促進工業遺產的開發與再利用。根據2003年公布的《下塔吉爾憲章》規定,工業遺產作為工業文明的遺存,“包括建筑、機械、車間、工廠、選礦和冶煉的礦場和礦區、貨棧倉庫,能源生產、輸送和利用的場所,運輸及基礎設施,以及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設施等。”工業遺產代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成果,但工業遺產並不是單純的工業遺存物,而是可以作為空間資本參與到城市創意文化發展過程中的。798藝術區、尚8藝術區、中國動漫城、惠通時代廣場等均屬於這一層面的文化范例。798藝術區、尚8藝術區和天圖文化創意產業集團等通過對老工業廠區的廠房進行改造,發展藝術、演出、展覽、設計、餐飲等行業,成為北京時尚、先鋒、前衛文化的代表,實現了創意產業、當代藝術與建筑空間的有機融合。中國動漫城則是充分利用首鋼工業園區發展動漫游戲及相關設計產業,在與數字化、高科技的結合下,實現對傳統工業園區的重新利用,發展文化新業態。
再次,加快新城市文化中心的培育與建設。新城市文化中心是在城市文化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通過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增置新的產業企業等形式,帶動地區文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順義國展產業園、北京大紅門服裝服飾創意產業集聚區等是這一空間形態的文化范例。順義國展產業園大力發展會展業,是最具有創意產業潛力的園區之一。在北京市經過UFI 認証的 18 個展覽項目中,順義國展產業園佔9個,入駐企業161家,有力地帶動了區域文化經濟活動的繁榮與發展。北京大紅門服裝服飾創意產業集聚區則依托北京建設“設計之都”和加快城南發展戰略機遇,形成了北京大紅門服裝商業核心區(CBC),入駐商戶2萬余家。目前,大紅門服裝商業核心區正在從單純服裝批發向時尚創意設計區發展過渡。可以說,在新城市文化中心的形成過程中,高度密集的商務、貿易、會展、廣告等文化經濟活動構成了地區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新中心區的形成,不僅有助於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拓展城市區域功能,對挖掘和發展獨特的區域文化風貌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最后,加強對文化新地標的打造。文化地標是可以辨別城市空間的坐標點。作為一種景觀化的存在,它不僅能夠融入到城市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構成了塑造和展示城市創意形象的介質。北京歡樂谷生態文化園、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等是能體現這一空間形態的文化范例。在創意文化城市的建設中,具有景觀化特質的北京歡樂谷生態文化園、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等,將景觀與生態、社區文化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上述園區內的亞特蘭蒂斯、水晶神翼、鳥巢、水立方等在充分發揮其景觀和地標性建筑功能的同時,也承擔了休閑、旅游、觀光、娛樂、生態、商務等重要職能。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景觀性的文化地標,既構成了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承載著完善與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作用,又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是集中展示城市文化創意和精神風貌的重要載體。
在此,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每種文化范例在城市空間形態的塑造上所發揮的功能和作用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復合的。也就是說,小到創意市集,大至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作為城市創意空間形態塑造的文化要素,具有多種文化內涵和特質。內涵和特質的多元性,說明創意以其強大的包容性、適應性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文化創意已不僅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而且它所催生出的新創意和新技術及其產生的非貨幣化社會效益,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更加重要。
塑造北京創意文化發展新空間的路徑
以創意為核心導向的城市文化空間塑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社會人力、知識、資本、資源等生產要素的重新統籌與整合,代表著新城市空間結構的建構路徑和城市文化的發展方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空間絕不是單純的地理概念,而是融合了文化與經濟、地域與生產、傳統與更新、物質與精神等內容的復雜范疇。所以,塑造北京富有創意的城市文化空間,推動北京創意文化城市建設,應著力提升北京“硬”的創意能力和“軟”的創意氛圍,加強創意對城市文化創新的驅動,以創意文化推動城市文化空間的塑造,並由此促進城市形象和城市發展方式的變革。
北京應大力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創意行業,從實體經濟發展的層面提升城市的創意能力。文化創意行業是城市創意空間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作為一種“硬實力”,文化創意行業能夠對城市創意性的空間形態、空間生產發揮帶動與促進作用。不斷加強文化創新、科技創新的融合發展,以創意性的設計和創意性的行業推動城市創意空間布局的形成和空間形態的塑造,是北京建設創意文化都市的保証。
營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創意氛圍,以氛圍建設推動產業的快速發展。創意的氛圍是北京創意文化都市建設和創意空間構筑的“軟實力”,它體現為一套能夠鞏固並促進個人與機構間創意流通的系統,包括關系結構、社交網絡、社會關系、人際互動等。相較於“硬實力”而言,“軟實力”的建設更為重要,也更迫在眉睫。這主要是由於北京乃至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遵循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動的發展模式。政府直接投資、政策紅利等為規模、集團性文化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但同時也造成了小微創意企業和草根創意階層所需要的創意氛圍相對缺乏,不能為多種形態的創意空間的形成提供有效支撐。避免出現這種失衡現象就要求政府能夠盡可能多地加大對小微創意企業和草根創意階層的資助。
綜上所述,在面向創意文化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為不同類型的創意階層構筑一個寬容、自由、開放、多元的文化環境,提供一個資助、展出、交流等相關環節可以搭載的平台,通過加快小微創意企業和草根創意階層發展所需要的各類“孵化器”建設,在“軟”與“硬”的互動中,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創意氛圍營造的有機融合,是“自下而上”全面促進北京城市文化創新與創意,激發與營造有活力的城市創意空間的有力途徑。
(作者單位: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