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雖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意識的發展最終離不開物質的承載和推動作用。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上下聯動、科學規劃,增強城市的精神涵養,大力推進精神支柱載體建設,才能真正構建起城鎮化背景下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充分認識精神支柱載體建設在城鎮化進程中的深遠意義
我國正在發生著數千年歷史中未曾有過的深刻變革。一個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快速的城鎮化帶來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口格局等多維度的重構,這有力推動著並將繼續深刻影響我國未來的發展。然而我們也應當看到,與當下物質財富迅速增長形成明顯反差的是精神支柱建設的不盡如人意﹔反映到城鎮化建設中,就是精神支柱載體建設嚴重不足。走遍全國各地,人們常常發現千城一面:到處是寬闊的馬路、林立的高樓,但缺乏文化特點,特別是缺乏作為精神支柱載體的建筑物或場所。如果不盡快改變這種狀況,我們的城市將會變成沒有靈魂的水泥森林,我們的子孫后代將會由於缺乏精神寄托之所而成為沒有信仰的群體,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和偉大復興將沒有保証。為此,我們需要從城鎮化發展的戰略高度乃至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精神支柱載體建設在城鎮化進程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研究城市建設和精神支柱建設的內在聯系以及二者發展的客觀規律。
精神支柱載體凝聚著城市的靈魂乃至民族精神。綜觀古今中外,一座城市乃至一個村庄中最漂亮的、標志性的、處於顯著位置的建筑物通常都是精神支柱所在地。如處於北京中心位置的紫禁城,在古代,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精神寄托之所,其左前方是祖廟,右前方是社稷壇。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廣場一帶的建設也承續了這一傳統,左邊是國家博物館,右邊是人民大會堂,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統一。布達拉宮位處拉薩要津,它在中國乃至世界享有盛譽,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雄偉壯麗的建筑之一,而且是因為它是藏傳佛教信徒的精神支柱所在地。我國古代的村庄布局一般也是如此,村中心或其他顯著位置一般都有祠堂、廟宇等,以供人們表達情感和信仰,開展公共文化活動。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也不例外。如英國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美國華盛頓的國會山等,都是人們的精神支柱所在地。
精神支柱載體建設發揮著提升人們精神素質的作用。一個城市的精神支柱所在地是人們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場所。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精神文化活動,不僅可以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開闊眼界,增進友誼,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精神境界,還可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也是大量農民進城的過程。農民進入城市以后,原有的思想認識、知識結構、風俗習慣等都不能適應城市的生活,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團組織、有識之士充分發揮好精神支柱載體的作用,通過開展群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召開同鄉會等來增進人們的交往,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逐步解決農民進城后精神上融入城市的問題,逐步提升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素質。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要求,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同月,中央頒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號召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要落實好中央精神,大力加強精神支柱載體建設是重要舉措之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一個城市的精神支柱場所不一定要大,但是一定要有,比如要有一定規模的偉人館、展覽館、博物館、文化廣場等,人們在那裡可以看到大量的人物事跡介紹、實物、書籍、影片等,看了以后覺得在文化上很有收獲,在精神上有所提升。這樣,傳統與現代才能結合起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才能承續,人們的精神家園才能完美。這樣的城市才是真正有靈魂的活的城市。
大力推進精神支柱載體建設的原則
當前,我國城市人口眾多,利益多元,思想多樣,各種各樣的價值理念處於相互交織的狀態當中。那麼,如何建設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尋求最大的公約數”。這是一個總的原則,也是一種政治智慧,就是要尋找大家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這個最高的共同的價值目標是有的,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的文明進步。在解決任何社會問題上,也都可以採取這個原則。無論什麼問題,無論何時何地,人們之間的認識總會有差別和矛盾的,但隻要堅持這個原則,通過民主協商的辦法,就一定能夠找到各個方面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
一是要把指導思想一元化與文化多樣性結合起來。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傳統文化裡面優秀的東西吸納進來,共同打造我們的精神家園。在這裡,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和文化的多樣性是不矛盾的。指導思想一元化是講國家發展的道路和方向隻能有一個,不能時而這樣,時而那樣,那樣就會造成思想混亂,甚至國家分裂。文化的多樣性是指每個人、每個群體的愛好、興趣等可以是多樣的。比如,人們的宗教信仰、文化興趣等是多樣的,有的甚至很不相同,但這不妨礙人們都擁護社會主義方向的國家發展道路。
二是要把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結合起來。任何一個社會形態的發展都是一種生命體的運動,不能輕易打碎重來。我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另起爐灶。對於古今中外的優秀思想文化,我們都要學習、繼承和吸納,但不能把西方的一些所謂先進的東西引進來取代我們原有的生命體系,如果那樣隻會引起天下大亂。建設人們共有的精神支柱也是這樣,需要穩定有序地向前推進,需要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實現“中國夢”的先決條件是穩定,然后才能發展。隻有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研究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而不是相互拆台,相互攻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才能逐步實現。
三是要把政府推動與民間參與結合起來。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載體,應當而且隻能通過我們黨和政府的領導來進行,即與整個社會的改革一樣,應該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但同時也應當是自下而上的過程,即應當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建設自己精神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包括借鑒傳統的做法,利用民間力量參與精神支柱載體建設。
大力推進精神支柱載體建設的具體措施
要加強對精神支柱載體建設的研究。《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講到要請有關專家加強城鎮化建設的綜合研究。要落實好中央要求,除了請搞建筑的、搞生態的專家等外,還應當請搞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參加這方面的研究,甚至也要請研究宗教的專家參與進來。這樣,我們的城鎮化建設才談得上借鑒優秀文化傳統形式,才談得上重視精神支柱載體建設這一重要因素,也才會體現城市建設的人性化、人文性。
要注重把精神支柱載體建設特別是場館建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當中。要樹立“把軟實力做硬,硬實力做軟”的辯証理念。所謂“把軟實力做硬”,是說要善於把看不見的精神的東西做成看得見的物質東西。如建設偉人館、展覽館、文化館等就是這樣。古人為什麼要為聖賢樹碑立傳、立牌坊、建廟宇?就是因為這些碑石、建筑等存在的時間比較長久且具有美感,借助於這樣的物質載體就可以使得聖賢的思想得到更為廣泛的流傳。所謂“把硬實力做軟”,是說要善於把有形的物質的東西做成有文化內涵的精神載體。如城市建設中的高樓、馬路、胡同、公園、景觀,乃至商品、服務等等都應當體現自己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核心價值觀。也隻有這樣,我們的城市才會有自己的特色,從根本上避免千城一面的弊病。
要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精神支柱載體建設的積極性。精神支柱載體建設是公益事業,短期內難以看到經濟效益,難以通過市場機制完成。怎麼辦?可以採取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政府要給予一定的人、財、物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借鑒歷史上的做法,組織社會捐助,對捐助者立碑表彰。同時,要調整有關政策,對群眾自發投資興建的領袖人物或先進人物文化館、展覽館等要給予引導、鼓勵,不要簡單斥之為封建迷信加以禁止,甚至強行拆除。
要利用精神支柱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動。各級政府要採取措施,建設各級各類有地方特色的偉人館、文化館、展覽館等。同時,要發揮我們黨和政府的組織優勢以及社團組織的作用,把圖片展出來,把故事講起來,把隊伍拉起來,把活動搞起來。有計劃地開展面向社會大眾的各類思想文化活動,既給人們講科學理論,又結合人們的生活實際,講大家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個人的信仰問題、婚姻家庭問題、精神困惑問題等,使得這些場所起到解疑釋惑、心理咨詢的作用。還可以組織社會互助、民間自救、濟困募捐、文化活動、新式婚禮等等。這樣,城市的活力、向心力、凝聚力和社會正氣就會大大增強起來。
(作者:中共中央編譯局秘書長、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