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朱啟臻: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2015年02月09日13:22   來源:前線網

原標題: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2014年被認為是中國農業與農村改革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全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涉農政策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年。諸如取消農業戶籍、新型城鎮化、土地的三權分置和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引導適度規模經營、糧食目標價格制度等,對農業和農村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總結2014年農業農村工作,研究了依靠改革創新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討論稿)》,全面部署2015年和今后一段時期的農業和農村工作,明確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和路徑。

  貫徹中央農村會議精神,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完善各項農業和農村政策來實現。其中首要的是把握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離開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就很容易導致行政瞎指揮,致使農業發展遭受損失。就目前而言,提高對以下三個問題的認識最為迫切。
 

全面理解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始於上世紀90年代,其基本內涵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在這樣的口號下出現了公司加農戶、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等農業組織形式和管理理念。但是農業產業化長期沒有解決好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系,傷害農民利益,甚至排斥農民的現象時有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007年實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試圖通過合作社的理念與原則,解決保護農戶利益問題。但是農民合作社的產業化問題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有必要重新理解農業產業化問題。

  首先,農業產業化要處理好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系。讓農民得到實惠是衡量農業產業化健康與否的重要標志。那些以傷害農民利益推進產業化的行為是不可持續的,不符合農業生產的基本規律。因此要特別注意兩種現象:一是在產業化推進過程中要農民土地而排斥農民的現象,一些農業企業大量租用農民土地,又不能解決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制造出新的失地農民和失業農民。因此,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努力做到使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二是要注意在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的同時,明確農民在農業產業鏈中的位置。過去有觀點認為,農民應該分享整個農業產業鏈中的利潤,實際上隻有保障農民生產環節的利益才能為農業產業鏈提供基礎,否則農業產業化就會變形。

  其次,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一方面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不同產業間的融合互動,處理好三次產業之間的關系,通過發展非農產業帶動和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將現代產業組織引入農業,加強二三產業與農業的融合互動,把現在仍然相對落后的農業納入到現代產業體系中去,進而走上一條全產業融合助力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這將極大地助力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另一方面,一二三產業融合也包括農業產業鏈自身不同階段和功能的融合。通過鼓勵農戶多種經營,不僅要實現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融合,還要發展農產品加工與營銷,充分利用農業的多功能性和鄉村的綜合價值,以獲得更多的增值收益。一二三產業融合,為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開辟光明前景和廣闊空間。

  再次,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長期以來,我們強調農業的高投入、高產出,重視生產而忽視消費,導致農業生產的結構性過剩,片面強調市場調節作用導致農產品價格振蕩,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消費導向本質上是需求導向,根據消費者的基本需求確定農業生產的基本結構,才能構建相對穩定的農業產品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民的理性選擇。我們說是必然趨勢,是因為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引發的農業勞動力向非農轉移而要求必然進行農業規模經營,一部分人有了穩定的非農收入,為其退出土地提供了條件,也為願意種地的人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可見,規模經營的基本條件就在於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的程度。正因如此,中央強調引導和規范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要防止違反農業發展規律的行政瞎指揮。一些地方政府強制農民流轉土地,為流轉而流轉,為規模而規模,結果傷害了農民根本利益,也傷害了農業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出現了“非糧化”, “非農化”現象,甚至導致了政府花錢制造規模化荒地的現象。這主要是人們對現代農業、對土地流轉和耕地功能的認識存在誤區。因此,提高對農業和土地性質的認識,防止土地流轉和規模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行政瞎指揮是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特別需要警惕的方面。

  規模經營的實現形式,除了土地流轉,還可以實行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群眾首創精神,允許“探索、探索、再探索”。隻要符合國家法律和政策,符合改革方向,符合農業發展的規律,不管什麼形式,政府都要鼓勵和支持。根據我們調查的結果,農村耕地自然、自發流轉成本最低、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小,最有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需要培育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承包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或公司等。

  理論和實踐証明,在諸多主體中,家庭農場是基礎,是最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適度規模形式。這是由農業特點和家庭農場特點所共同決定的。同其他農業經營組織相比,家庭農場有五個方面的優勢:第一,家庭農場的穩定性和適度規模有利於科學技術的運用。大量研究表明,家庭農場比分散的農戶更需要科學技術,因為技術的採用可以通過家庭農場的規模經營獲得較高的收益。家庭農場的形成可有效刺激對農業科技需求,有利於農業技術採用和生產經驗的積累與傳遞。第二,家庭農場有利於耕地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家庭農場是以獲得穩定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其存在前提的,因此有助於恢復農民對土地的感情,確立農民耕地保護的主體地位。第三,家庭農場有利於實現農業產業融合,形成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同時可刺激農戶的合作需求,為農民的組織化提供基礎。第四,家庭農場的形成為政府支持農業提供了明確的受益主體。有效克服以往農業支持存在的因受益主體不明確而造成的支農資金浪費,提高政府支農政策更具針對性和支農資金使用的有效性。第五,家庭農場有利於農業文化的傳承。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是家庭的代際傳承,是在家庭環境下的濡化過程。家庭農場的代代相傳對傳統農業文化的保存和現代農業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傳統農業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種養結合與循環利用傳統,尊重自然、順從自然與利用自然的智慧,對現代和諧社會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和經營者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基本條件。農業離不開農民,我們面臨的現實是不僅農民數量萎縮,而且素質堪憂。農村青壯年農民急劇減少,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嚴重,“未來誰種地”備受全社會關注。沒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農業人才,農業安全就是一句空話。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沒有人,沒有勞動力,糧食安全談不上,現代農業談不上,新農村建設也談不上,還會影響傳統農耕文化保護和傳承。”正因如此,吸引有志於農業的年輕人務農,把他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利於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隨著農業發展形態的變化和農業市場化程度加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是農業生產領域加快向產前、產后延伸,農業產業鏈在延長﹔二是農業的多功能性得到重視和開發﹔三是隨著土地流轉加速,適度規模經營化水平不斷提高,種養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在迅速增加﹔四是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農業的一個主要標志是廣泛採用先進的經營方式、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把產前組織、生產過程和產后服務有效地組織起來,形成比較完善的產業鏈條,這就要求現代農業的從業者與現代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生產經營要求相適應,具有先進耕作技術和經營管理技術,擁有較強市場經營能力,善於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需求。沒有大批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完成這樣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其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利於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必須看到,傳統農民由於老齡化和知識老化難以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承擔者,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個體形態必須是新型職業農民。因此,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是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基本構成單元和細胞,對於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將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其三,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是“人的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應該看到,農村衰敗不僅影響農業生產,也中斷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為農村建設和發展注入新的力量。農民是鄉村建設的主體,但是農民主體地位作用的發揮需要具有新知識、新理念和參與能力的新型農民。無論是農村的政治、民主建設,還是文化建設或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都離不開新型職業農民。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和諧農村社會是由農民自己主導的,人際關系的和睦、利益關系的調整、權利訴求的表達等都受農民素質的影響和制約,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的互動取決於行為參與者的知識結構、教育水平和信息加工能力,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農民教育和觀念改變的基礎上。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不僅為現代農業提供了高素質的勞動者,也為鄉村發展提供了高素質的建設者,在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文化傳承、民主管理等方面,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社會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