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文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5年02月09日13:29   來源:前線網

原標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關系到民生福祉和民族興亡的國家大計。
 

  從人與自然的對象性實踐關系中把握生態文明的哲學價值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其中,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是以自然為對象,運用人們自身的力量,借助於物質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獲取人們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及條件的活動。在人與自然之間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過程中,人使自然界成為自己的對象並構成人與自然的實踐關系。人類必須依賴於自然界才能生存和發展,實踐改造的自然對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前提。同人類社會一樣,自然界具有自身特殊發展規律和屬於自己的“辯証法”,這就要求人類在對象性實踐過程中,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正視人與自然的特殊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建設生態文明不是放棄和徹底否定工業文明。必須承認,工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但是,也必須認識到,由於工業文明建立在“人是自然主人”基本價值判斷基礎之上,所以造成工業文明進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不和諧。當今世界出現的生態、環境、人口、資源等全球生態危機問題,並不單純是自然系統內平衡關系的嚴重破壞,實際也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失衡,最終自然界“對人進行報復”。而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嶄新的制度安排,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而不是簡單放棄,更不是徹底否定。生態文明拋棄工業文明“人是自然主人”這一基本價值判斷,充分肯定自然界的價值,將自然界的權力與人類的權力有機統一起來,特別強調自然界的價值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性前提。作為工業文明的更高發展階段,生態文明的價值追求體現在“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高度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人類同自然的和解”。
 

  從發展生產力的維度來看待保護生態環境的現實意義
 

  放眼世界,工業文明較早發生的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享有生產力發展和財富迅猛聚集的同時,仍然沒有擺脫環境危機帶來的困擾,英國倫敦“霧都”現象、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等等比比皆是。這些國家在現代工業化進程中都經歷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深刻教訓值得我們反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一直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並積累了有益經驗。譬如,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就把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進入新世紀,又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然而,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依然十分嚴重,生態事故處於“井噴式”高發頻發階段,自然生態環境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與壓力。主要體現在:第一,資源日趨枯竭。伴隨著中國經濟三十多年持續高速增長,加之傳統高消耗、低效率粗放型生產方式,我國已經成為資源消耗大國,石油、煤炭、鐵礦、銅礦、土地、耕地、水等自然資源由於過度開採和使用而呈現出短缺局面。第二,環境污染嚴重。目前,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已經成為影響百姓生命健康的三大殺手。第三,生態失衡加劇。由於對自然環境的過度干預和掠奪,造成我國生態退化、生態失衡問題十分嚴重,主要涉及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地下水枯竭、濕地面積縮減等。2011年1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第四次全國沙化檢測結果顯示,此前5年期間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實現淨減少8587平方公裡,每年平均減少1717平方公裡。2012年12月27日召開的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指出,當前沙化土地面積已經佔國土面積的18%。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決不能走歐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走出一條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的新路。這就需要認真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從制度建設的高度來解決生態環境危機
 

  制度是各種法規、章程、規約等的總稱,是人們行動的准則和依據。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和危機的解決,有賴於建立起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用制度和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領導干部考評和衡量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參考指標,摒棄長期以來將GDP作為唯一評價“指揮棒”的習慣做法,逐步建立起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一致的科學評價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這有利於防止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片面追求地方經濟發展和領導個人政績,而不惜犧牲生態環境,為污染企業充當保護傘角色。同時,領導干部要樹立起“生態紅線”觀念。生態紅線,就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這個紅線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將危及生態安全、人民生產生活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開征專門環境稅和建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目前,我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還處於起步階段,應盡早出台相關損害賠償法律法規,堅持“排污費標准應高於治理標准”原則,讓損害環境者受到高額賠償懲罰。從法律制度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實現立法、執法、司法過程全覆蓋,既要做到有法可依,又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建立起生態環境監督系統和公民參與機制。生態文明是關系到包括每一個社會成員、家庭、組織、機構在內的全社會事情,需要上上下下齊心協力來參與、踐行和建設。要逐步完善社會公眾環境參與的聽証制度,拓寬環境信息公開渠道,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政府還要積極為廣大民眾搭建環境利益訴求的平台和場所,充分調動公眾的監督熱情,積極引導非政府性、非營利性組織在環境保護、宣教、監督和維權等方面發揮作用。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