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李春華:民心關乎國運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體會之七十六

2015年02月09日13:34   來源:前線網

原標題:民心關乎國運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這些話語,質朴感人、飽含深情、親切溫暖,讓人深受鼓舞,增強了追求幸福的決心和信心。不僅如此,這些論述中包含了對民生問題的精辟論述和獨到見解,體現了對現階段我國民生問題的性質、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民生思想的深化和拓展,也是當前改革發展時期黨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
 

突出民生工作的重要地位: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生的思想,將改善民生融入執政追求之中,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隻有更加自覺地關注和改善民生,才能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完成時代賦予我們黨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表示,“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段話表明,我們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民生”,意為百姓的生活、國民的生計。重視民生,可謂是歷代執政者的共識。人們經常引用封建社會的“水可載舟,也可覆舟”來說明要重視民眾的力量。但是,傳統民本思想是以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為根本目的。我們不能忘記毛澤東所說的話,共產黨關心人民群眾是為了人民群眾本身,而不是為了共產黨自身﹔封建皇帝關心百姓是為了他們自己,是為了讓老百姓更好地給他們當牛馬。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其他一切政黨的區別。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行動准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民生的具體內容,實現和發展人民利益的途徑是不同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人民翻身解放,這是最大的民生。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已經得到了解放,民生具體落實到帶領大家發展經濟上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民生可以概括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解決改革發展遇到的新情況與新問題,扎扎實實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論述,闡明自己的“民生觀”。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遼寧代表團的審議時講道:“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2013年8月在遼寧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義,將“民生”與“國計”並置,將廣大人民群眾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國的目標上,把堅持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提高到執政的高度,作為執政的根本目標、價值追求,這是對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豐富民生概念的主要內容:以物質為基礎、以制度為保障、以精神為支撐的系統工程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生的重要論述,涉及人民群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了包括物質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等在內的系統的民生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關於民生的思想。

  在物質民生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解決關涉人民切身利益問題,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作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成效的標准。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面的改善,無疑是民生的首要任務。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上強調:“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系人民安居樂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各項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辦成一項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德政工程。”

  在政治民生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主體地位、民主權益的保障問題。2014年9月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紀念活動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我們必須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支持和保証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擴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在文化民生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文化工作必須堅持人民立場不動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更多的文化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眾。在2013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他強調“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要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堅持人民立場不動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做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在2014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他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探索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徑:黨和國家的領導與人民的辛勤勞動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生的思想,不僅定位了民生工作的重要地位、豐富了民生概念的主要內容,而且對如何改善民生也作了很多重要論述。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勞動創造,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活生產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裡表明,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要靠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要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時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發展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使人生活得更美好。發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在“物質主義”價值理念導引下,發展卻越來越違背自己的宗旨,甚至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蓋一幢、兩幢、三幢、四幢……直至所能佔用土地的最后一幢,然而,我們卻忘記了蓋房子是為了什麼。”因此,改善和保障民生,要求我們首先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關系。一方面,發展是硬道理,要通過發展經濟做大“蛋糕”,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又要通過持續不斷改善民生,有效解決群眾后顧之憂,擴大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改善和保障民生,不僅需要物質基礎,還需要社會的公平正義。民生的首要前提是通過發展經濟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物質基礎。但是,這並不一定自然而然地就能解決好民生問題。古人的“不患貧而患不均”,實際上就是“不患貧而患不公”。這裡的“不均”,並非“平均主義”,而是指不遵名分、不按規矩分配社會財富,強取豪奪踐踏了社會公認的“公正”、“公平”准則。人們往往更加關注,分配方式是否合乎“正義”,分配的結果是否真正合理。這是一條古今中外顛覆不破的規律。因此,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2012年11月15日,黨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說,一定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考察時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014年9月,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國慶招待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實現13億多人共同富裕。他說,我們必須堅持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

  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人民群眾是改善民生的直接主體,而中國共產黨則是改善民生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是我們走上幸福之路的領路人,但實現“幸福”最終還要靠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解決好中國現階段的“民生”問題,既是黨和人民政府的任務,也是人民自己的事情。“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先秦《左傳·宣公十二年》中為:“民生在勤,勤則不匾,是勤可以免飢寒也。” 其中含有強調勤勞是個人美德之意。不僅傳統農耕文明時代需要勤勞,今天的科學技術發達時代仍然需要勤勞。民生的實現不能等、靠、要。靠恩賜、靠施舍,那是封建思想在作怪。在先進的社會主義社會,既不存在施舍者和恩人,也不存在被施舍者和乞討者。社會主義社會,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主人,區別隻在於分工不同。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一勤天下無難事。”黨和政府要引導廣大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鼓勵個人努力工作、勤勞致富,創造和維護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的社會環境,讓每個人通過努力都有成功機會。

 (作者: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