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包括豐富的原創性思想,涉及了經濟學、哲學和共產主義學說,馬克思重要思想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源頭活水和思想基因。正如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我們也可以說,《手稿》是馬克思重要思想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
《手稿》是馬克思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第一個大綱,也是對黑格爾的辯証法和整個哲學的首次較全面的深刻批判。在肯定黑格爾辯証法的同時,馬克思指出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根本顛倒思維與存在、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把現實事物的異化歸結為抽象的哲學思維的異化。馬克思肯定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但又批判了其機械性和直觀性,以辯証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與其直觀感覺論即消極的反映論進行了區分。在《手稿》中,馬克思在異化勞動實踐層面上,第一次把黑格爾辯証法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結合起來並進行了超越。
關於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馬克思在《手稿》中寫道: “私有財產的運動—生產和消費—是迄今為止全部生產的運動的感性展現,就是說,是人的實現或人的現實。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並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這裡, 馬克思提出了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重要思想, 這是馬克思關於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最初表述,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雛形。
關於人的本質及人的社會屬性。費爾巴哈的著眼點是“ 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類的個體”, 而馬克思是從社會具體的、現實實踐的人出發, 對人的本質進行抽象的概括。《手稿》中馬克思雖然仍然沿用費爾巴哈的術語,但實際已形成了要從社會生產來考察人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也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馬克思才能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重要觀點進行初步闡述。
關於人與自然的統一。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看不到人的主體性、能動性, 馬克思則從人的主體性出發, 把世界視為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 是人化的自然,闡述了人與自然、社會的辯証關系,指出社會是人與自然相結合的結果,告別了把世界作為獨立於人的外在存在來理解的形而上學觀點。
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經濟現實的基礎上,在《手稿》中展開了對人的勞動本質及其異化現象的分析, 把實踐看作人的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實踐觀思想由此成為馬克思哲學創新的初始范疇和理論基石。可是,由於處於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初始階段,《手稿》時期的馬克思無論是對於社會問題的把握還是其思想體系的建構,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手稿》對一些辯証關系的初步表述,比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以及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已顯現出馬克思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萌芽。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高級編輯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