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部署,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北京要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在法治建設中走在全國前列、發揮示范作用,向全世界展示泱泱大國文明之都、法治之都的良好形象。
2015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成為剛剛閉幕的2015年北京市兩會熱詞。北京市市長王安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單列一章,提出要“加快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為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奠定堅實基礎。”這一表述引起了與會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的高度關注和強烈共鳴,他們紛紛提出建議、提案,發表審議和討論意見,就全面推進法治建設、構建一幅“建首善自京師始”的法治藍圖積極建言獻策。
代表、委員們認為,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是個大題目,必須站在全局角度,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首善”要做到首善的標准——“最好”:立法必須更科學,構建起符合北京實際的法律法規體系﹔執法必須更嚴格,依法行政達到全國最高水准﹔司法必須更公正,司法水平要走在全國前列﹔守法必須更自覺,群眾法治意識要做到最強。
“人無信不立,國無法不安” ——科學立法
立法是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的重要內容。立法的科學與否,直接關乎法律法規的權威、實施和效果。實現立法的科學性,必須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根據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在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進程中,北京如何增強立法的針對性、有效性,實現科學立法,發揮地方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市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吳玉華認為,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必須建設具有北京地方特色、適合北京實際的法律法規體系。這個體系要做到“兩個有”:一是凡是國家層面有的,北京都要有﹔二是別的省區市沒有的,但是適合北京需要的,北京也要有。這是對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在立法體系方面的必然要求,應當從這個角度衡量北京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否健全、是否科學。市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認為,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最重要的是建立五個體系:高效的法治機構體系、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合理的法治人力資源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公正的法治環境體系。
本次兩會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審議通過了《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柳紀綱指出,制定這部地方性法規,是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滿足市民居家養老的需求。為做到科學立法,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專家、學者在前期進行了充分調研,先后召開11次專題會進行研究,並進行了三次審議。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主任李正斌說,目前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還不太健全,制定《條例》的目的,是力圖做到立法決策與改革決策同步進行、相互統一,用立法來引領和推動改革。
科學立法關鍵是做到民主立法。在《條例》的立法過程中,北京市充分發揮人大與政協政治協商的優勢,推進立法協商。市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說,廣泛組織政協委員參與立法協商工作,是北京市政協的一大創新。建議進一步完善北京市立法協商的指導意見,促進立法協商工作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市政協委員、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黃克瀛表示,特別贊成立法協商工作模式,希望繼續發揮立法協商工作的優勢。市政協委員、環球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勁容建議進一步完善立法協商模式,如延長委員在立法協商中提意見的時間等。市政協委員、恆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副主席李家誠提出,民主立法必須擴大公民對立法工作的參與度。隻有確保公眾參與立法的廣泛性、代表性和有效性,法律法規才能獲得正當性和權威性,實現全社會的利益整合、價值整合與政治整合。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015年年度工作首項任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立法工作也引起了代表、委員的重視。市人大代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焦洪昌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於法有據,建議制定“北京協同發展促進法”,把京津冀協調發展的目標轉化為法律的具體規范。市政協委員,北京金台律師事務所主任、高級合伙人皮劍龍認為,京津冀三地的法律法規基礎不同,如果不做好立法協調工作,執法就會遇到很多麻煩。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做好立法協調工作,最終實現立法的趨同和執法標准的規范與統一。
代表、委員還就地方性法規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了建議。市政協委員、北京紅十字血液中心檢驗科主任葛紅衛提出,對於那些不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如獻血領域的一些法規,應該及時修訂。市政協委員,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醫保處處長敖虎山認為,地方立法要關注與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領域,注意在細節上下功夫,比如完善亂收停車費、垃圾不分類、公共場合吸煙等方面的立法。市政協委員、北京德恆律師事務所主任王麗建議加快在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過程中的立法工作,如制定《北京市產權保護條例》,探索建立對侵害產權、不平等保護等行為的救濟機制。
“法者,天下之程式,萬事之儀表”——嚴格執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要帶頭嚴格執法,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嚴格規范行政執法,是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的重要一環。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基礎和前提。在今年的法治政府建設中,要著力推動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構建橫向有分工、縱向有層級,權責明確、邊界清晰、銜接有序、傳導有效的執法行政體系。針對不作為、亂作為、選擇性執法等突出問題,切實加強行政監督和究責問責。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慕平認為,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必須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嚴格規范行政執法,加強“法治思維”、“法治規劃”和“監督執法”三方面工作,“首要的是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全市各級領導干部要轉變觀念,按照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思考問題、決策問題、處理問題。要制定科學、詳細的法治推進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各個部門要按照法治工作的要求開展工作,形成一套法治建設考核的標准,來督促和檢查各項法治政策、措施的落實。”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民族宗教僑務委員會副主任武高山提出,要在所有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心中牢固樹立法治政府和服務性政府的理念。評價政府工作,要以人民群眾的評判為最高標准。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必須做到依法行政。市人大代表、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苗謙律師認為,北京的現代化管理體系的搭建,需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依法行政不可或缺。市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蘇號朋指出,依法行政是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的核心環節,因為科學的立法需要依法行政來落實,同時依法行政也可以減少法院訴訟案件數量和爭議難度。他提出五點建議:一是建設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必須於法有據﹔二是要讓每一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都樹立法治意識﹔三是行政執法人員必須有勇氣嚴格執法﹔四是把建設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和滿足北京人民需求聯系在一起﹔五是政府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必須要有勇氣接受監督。
市政協常委,市政府法制辦原黨組書記、主任周繼東說,法治政府建設中最大的短板是行政執法問題。要全面推動執法重心下移,從體制上解決基層在依法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對於基層的執法問題,一定要做到權責統一,讓基層有力量、有能力去執法,全力支持基層執法的人員編制、經費、裝備、財政等。他還認為,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不能在執法中再“開口子”,否則法律法規就沒有權威。
如何加強執法監督也是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李小娟認為,隻有進一步規范政府的行政行為,切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才能保証嚴格執法的有效、到位。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長戴均良認為,要實行權力清單制度,減少執法人員的自由裁量權,加強對執法隊伍的監督。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和監督,使用先進設備全方位記錄執法過程,全程跟蹤執法,避免不作為或亂作為問題。
嚴格執法需要高素質的執法隊伍。代表、委員們認為,提高執法者的素質,是提高執法水平的關鍵。市人大代表、東方信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大慶認為,應加強城市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增強管理人員的法律素養。
“法不阿貴,繩不繞曲”——公正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保証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全面部署。
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如何實現公正司法?多位代表、委員指出,盡管中央目前還沒有把北京作為司法改革試點城市,但北京要有走在全國前列的意識,考慮司法改革的深層次問題,比如司法公正的機制保障問題,要在司法改革方面大膽探索。
去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知識產權法院,並成立了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和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市政協委員、房山區人民法院院長邵明艷認為,新成立的兩個法院都是按照改革思路設計的。其中四中院是一個跨行政區劃的法院,建立跨行政區劃的法院是四中全會提出的要求,也是三中全會提出建立與行政區劃相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要求的具體體現。知識產權法院則體現了專業化審判的思路。在推進司法公開、促進司法公正方面,去年北京市法院著力進行了三大平台的建設:一是裁判文書公開,二是審判流程公開,三是執行信息公開。邵明艷認為,以司法公開促進司法權威的建立,推進落實司法改革要求,規范審判權運行,實現讓審判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確保每一個當事人在每一個案件上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也就是建設首善之區要達到的標准和要求。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曉超表示,司法體制改革是今年北京市重點推動的一項改革任務。目前北京市按照中央要求、參照兄弟省區市好的經驗和做法,已經先行制定方案,並做了四五稿。針對目前北京市年輕法官較多、司法人員職業保障不夠完善等問題,方案最大限度地考慮了司法人員的職業保障問題,同時也涉及了律師、學者和法官、檢察官隊伍的打通問題。
不少代表、委員提出,實現公正司法,需要加強體制內外法律人士的溝通和交流,形成社會法治的“組合拳”。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易行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凝認為,律師是一個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群體,應當充分發揮律師在法治社會首善之區建設中的作用。市政協委員、北京市華倫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子華提出,以前,司法體制內的人才流動長期處於單向流動的狀態,隻有法官流向律師隊伍,而鮮有律師進入法官隊伍,“法院要促進人才體制內、外雙向流動,以此緩解法官離開帶來的空缺,打造高素質的法官隊伍”。
市政協委員,金平律師事務所主任、中華全國女律師協會副會長金蓮淑指出,要確保司法公正,必須使每個案件都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法律的衡量和社會的評價。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依靠公正的法律,還要進一步重視提高每位法官的素質,造就一支既具有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精神,又精通業務的高素質司法隊伍。
“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全民守法
將全民守法與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一並作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也體現了我們黨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信心和決心。
201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政府工作人員要帶頭學法守法、依法辦事,引導全體市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守法”、“找法”和“靠法”的提法,生動詮釋了“法”將在今后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此打破“人脈”、“人情”等傳統社會人際關系發揮重要作用的“怪圈”,推動北京向國際化大都市目標邁進。
市人大代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慕平指出,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創新中心,市民的法治意識理應走在全國最前列,讓每一個來京的人能切實感受到北京有良好的法治環境。市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劉學文認為,首善之地必須是法治文化之地,市民必須有很強的法治意識。惟有政府有法治思維、市民有法治意識,才能形成良性互動。當前,很多人隻有權利意識,卻缺乏義務意識,這是不對等的。公民不僅要有自我保護意識,還要有自我約束意識。要讓法治惠及全體人民,而不是惠及某一個人或某一類人。
如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做到全民守法?連玉明認為,推動全面守法,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要以法治政府建設為突破口和切入點,通過法治政府的建設帶動全社會的法治建設,讓大家都相信法律、敬畏法律,隻有全民守法,才能建成法治社會。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長戴均良認為,加大政府普法力度非常重要。隻要普法宣傳到位了,中國社會的法治文化、法治基礎就會逐步形成。要高度重視中國社會的法治文化、法治基礎。如果市民都不守法,就不可能建成法治中國首善之區。
除了加大政府普法力度,用精品藝術潛移默化培育未成年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也是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市政協委員、中國木偶藝術劇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永庄認為,讓孩子們的心靈得到正能量的滋潤,是法治中國首善之區面臨的重大課題。政府、教育機構、家長、社會要形成四位一體,共同把優秀文化精品帶到幼兒園、學校和社區,帶到少年兒童的課外活動中。建議開展吟誦一首兒歌、唱一首童謠、看一部舞台劇、讀一本好書、看一個好展覽的“五個一”活動,培養未成年人對民族文化和藝術的興趣,弘揚真善美,普及法治意識,讓守法的觀念深深植根於孩子們的心中。市人大代表、朝陽區八裡庄遠洋天地家園社區黨支部書記蘇煜認為,全民守法要從娃娃抓起。要大力發展社區教育,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學校之外的成長空間,幫助孩子們掌握基本的生活禮儀,建立秩序意識,培養他們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記者李愛玲 金蕾蕾)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