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全球創新的大時代,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正處在關鍵時點上,傾力打造國家創新平台,加快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對於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全國的創新發展具有突出的戰略意義。要站在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從更深層次上謀劃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打造“國家創新平台”為重點,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努力建成全球有影響力的創新中心。
正確定位首都科技創新中心
首都科技創新中心是一個大概念的中心。不限於科技本身,而是科技與經濟一體化、技術與金融相融合的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從創新全鏈條上來布局和發力。厘清政府與市場關系,按照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要求重構創新鏈條,把政府布局與市場發現相結合,突出金融在整個創新鏈條中的支撐作用,從個別環節的資金支持到全過程資金支撐,前期提供源頭活水、中期強有力資金保障、后期持續跟進成果轉化,使現代創新活動從沿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優化資金鏈,進一步轉變為以資金鏈支撐創新鏈、引導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此,要同時發揮北京已經形成的科技與金融優勢,進一步優化科技與金融資源,圍繞新定位、重塑新優勢,更好地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強化科技部門的統領作用,整合北京科技與金融資源,共同做大科技創新中心。
首都科技創新中心是大區域中心。首都科技創新中心是立足京津冀、服務全中國的大區域創新中心。需要北京在帶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突出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線,強化科技支撐引領作用,讓創新成為推動經濟升級的強大動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同步發展、並聯發展、疊加發展,“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范和樣板”。
首都科技創新中心是國際化的全球創新中心。按照首都新功能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是相互關聯、互為內涵的,充分體現了首都的特殊功能屬性。其中國際交往中心本身就內含了首都其他功能的國際性要求,也就說,首都科技創新中心也要同時體現國際交流的特點。反之在國際交流中,科技交流也是重要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首都科技創新中心本身是國際化的創新中心,更何況現代創新是更加國際化的創新,任何封閉的、孤立於全球創新體系之外的創新都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所以,首都科技創新中心更應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這是順理成章的。
首都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是人才資源集聚。“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北京要保持高端創新優勢,必須“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的最優先位置”,以創建國際人才自由港為重要載體,“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強化人才支撐作用,繼續保持人才領先優勢。為了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要重點在用好、吸引、培養上下功夫。要用好科學家、科技人員、企業家,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要學會招商引資、招人聚才並舉,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廣泛吸引各類創新人才特別是最缺的人才。
加快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要任務
建立京津冀創新共同體,作為協同創新的重要載體。依托中關村、濱海新區及河北相鄰區域,建立模糊邊界的創新共同體,核心在打造創新平台、共享創新資源、推動協同創新、加速成果轉化,通過更緊密合作放大創新優勢。在共同體內,可多區並存、聯動發展、政策交叉覆蓋。例如共同體內自由貿易區政策可以共享,防止多頭申報。同時,根據各自優勢發展特色園區。如以中關村為核心載體,加快建立科技自貿園區、科技金融示范區等。建設“創新共同體”,美國已經走在前面,並上升為國家戰略。共同體由科技園區、大學及研究機構、國家實驗室和私營研發企業構成,旨在推進各主體間的協同創新,促進研發成果產業化。建立創新共同體,要整合區域創新資源,使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機結合,資金鏈優化配置,建立更深層次的創新合作機制和利益共享機制。
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圍繞“首都經濟圈”打造“首都創新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技創新活動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界限,演化為創新體系競爭。以協同創新引領區域協同發展,重要的是要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優化創新資源配置。首先,要明確“首都功能”不等於“北京功能”。建設“首都創新圈”,既要依托北京、又要跳出北京,著眼於國家戰略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大格局來謀篇布局。其次,合理配置創新資源,形成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的分工合作體系。優化布局、合理分工、合力推進。防止過度競爭和重復建設,避免創新資源錯配。特別是要防止從過去“城”自為戰轉為“區”自為戰。京津冀加起來各類園區300個左右(河北5個國家級高新區、6個國家經開區、196個省級開發區。天津1個國家級高新區、6個國家經開區、31個市級開發區)。各類園區都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如果缺乏統籌協調,各自為戰,勢必會加劇無序競爭。第三,加強創新圈一體化建設,除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之外,關鍵是要形成跨區域的協同創新機制,提升創新圈的國際競爭力。
建設中關村“國家創新平台”。當前,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核心,就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平台建設的要求,加快打造中關村國家創新平台。隨著大數據廣泛應用、互聯網全時空連接,以及創客運動的快速興起,使現代科技創新走向“平台創新”時代,從過去的以創新資源集聚為特點的園區創新向以平台功能優勢為特點的平台創新轉變。創新平台的核心功能,包括數據的獲取、儲存及服務功能﹔計算能力,將大數據處理成為有效的資源﹔信息交互能力,在開放的信息空間廣域交換信息資源。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必須發揮中關村的創新優勢,以建設國家創新平台為核心載體,強化中關村的技術發現、源頭支撐、示范引領作用。成為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區,並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創新中心。當下,中關村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加快從高新技術產業化為主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經濟轉變。
“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上”,積極發展新經濟,強化協同發展的產業支撐。北京不定位為經濟中心,不是不發展經濟,而是要重點發展“新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指出,“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要“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強化產業支撐要推動存量調整與增量優化相結合,存量上,要“優化產業特別是工業項目選擇”,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增量上,要大力發展新業態經濟和新氣候經濟,發展數據產業、互聯網金融、跨境電子商務。
大力發展民生科技,突出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北京要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城市,必須把提高城市生活質量,“提升發展品質”放在突出位置,著力在民生科技創新方面實現新突破、形成新優勢。這既是城市轉型發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路徑,也是北京產業發展“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具體體現。同時,民生科技領域如家政服務機器人、移動醫療、健康養老、休閑娛樂等,具有技術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具備規模產業化的條件。
加快首都科技創新中心的環境建設
一是積極爭取建立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創造更加寬鬆的創新環境,推動創新發展戰略落實,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
二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體制機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精心設計和大力推進改革,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要圍繞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來謀劃和推進。要按照遵循規律、強化激勵、合理分工、分類改革要求,繼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要以轉變職能為目標,推進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三是擴大開放,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全面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
四是加大重點投入。國家出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和部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適度向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傾斜。
五是集中力量、合力推進。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國家戰略,要在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方案中有所體現,需全社會共同努力,各方面協同攻關。
(作者: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副局長)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