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是黨執政為民的重要工作,在整個民生保障中發揮最兜底的作用,在發展民主中承擔著最基礎的任務,在服務社會中具有最廣泛的優勢。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法治必將成為民政履行職責、全面深化改革、維護群眾權益的有力武器和根本保障。民政部門將把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崇尚法治、厲行法治,全力打造法治民政,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領、推動和保障首都民政事業實現轉型發展。
貫徹《決定》精神,努力做立法定規的先行者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建設法治國家,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目前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社會領域法規建設相對滯后,已經成為整個法律體系一個短板,民政又是短板中的短板。迫切需要以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緊迫感,加大政策法規創制,做到有法可依。
一是健全民政政策法規體系。這裡所說的法和規,既有狹義的法律法規,又有廣義的制度和規則。從狹義的法來看,民政現有30多項業務中,隻有12項有法律規范,不足半數。而且大多是上世紀90年代制定或修訂的,有的甚至還是80年代初期制定的,與形勢發展越來越不適應。從廣義的法來看,民政的很多領域還缺規則、缺制度、缺標准,導致許多工作管理粗放,效率不高、服務不夠專業。要按照現代治理的要求,認真梳理現行民政法律制度,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彌補空白、補齊短板,把養老服務、社會救助、慈善捐贈、社會組織、社區建設作為近期重點立法項目規劃,成熟的要加快步伐,盡快上升為法律,不合時宜的要盡快修訂,尚不成熟的要制訂和完善相應的制度、規則和標准,力爭早日形成內容完備、行之有效的民政法律法規體系,確保各項民政事務都有法、有規可依。
二是以法治軌道推進民政改革。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民政部門率先啟動,研究出台了《首都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綱要》,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已啟動實施50多項重點改革,涉及體制機制、重點業務、基礎保障等多個領域,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改革的大勢已基本形成。改革就勢必涉及對現有體制機制弊端的革除,對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完善,這要求我們正確處理法律與改革的關系,在法治軌道內推進改革。一方面,要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在進行改革決策時,充分考慮改革舉措所涉及的所有法律問題,確保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另一方面,面對立法滯后的現狀,不能以無法可依為借口,阻礙改革,要在不違背法律基本原則和框架的前提下,按照法定程序和授權,大膽試、大膽改,為完善法律提供實踐積累,凡是實踐証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要及時上升為法律,用法律鞏固改革成果,確保改革始終在法治軌道內良性推進。
貫徹《決定》精神,努力做懂法用法的示范者
習總書記強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要把保証法律的嚴格實施作為依法治國的重點和關鍵。民政作為與群眾接觸最廣泛、聯系緊密的政府部門,是否依法決策、用法辦事、嚴格執法,群眾感受最直接,必須要懂法、用法,做依法治理的示范和表率。
一是牢固樹立法治觀念,自覺維護法律權威。法律要成為治國重器,需要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和法治信仰,從內心自覺崇尚、遵守和服從法治。民政部門是政府的重要組成部門,與普通群眾密切相關,必須帶頭尊重法治權威,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決策、想問題,善於用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推動工作,把法治要求貫徹於民政工作方方面面和各個環節。要將憲法法律、法規制度、政策文件列入黨委中心組、各級培訓班的學習內容,廣泛深入開展多層次多方面的法治宣傳教育,讓法律成為民政干部的一種精神、一種理念、一種價值取向和日常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民政工作政策性強,許多事項都要依據法律制度,做好民政工作,就要熟練掌握民政政策法規,懂法律、講規矩,依法依規履行職能。民政工作事關群眾衣食冷暖、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在開展低保審批、醫療救助、慈善捐贈時,一定要恪守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守好社會公平的底線。
二是嚴格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政府是依法行政的主體,依法行政是對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關鍵是厘清政府權力的邊界。當前,民政部門主管事項還比較多,職能邊界、部門責任、工作權限和管理程序的法定程度還不高,這些問題不解決,嚴重制約民政部門的依法行政。對民政部門而言,嚴格依法行政,首先就要下決心簡政放權,瘦身健體,科學設定民政部門職能,推進民政部門權責法定化,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把不該管的轉移出去,把該管的管到位。同時,民政工作是典型的社會性工作,公眾關心、社會關注,必須要用制度規范來約束行政行為,要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証、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把信息公開由被動要求轉為主動、自願行為,讓民政在陽光下運行。近年來,殯葬、低保等管理不到位的現象時有發生,民政要拿起法律的武器,通過司法途徑,追究非法建設、騙取低保者的法律責任,依法治理。民政的管理事項在基層,服務對象也在基層,需要解決基層執法力量不足的問題,加快推進行政執法重心下移。
三是推進社會依法治理,筑牢法治的社會根基。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作為社會建設的主責部門,民政部門要做的工作很多,在法治社會建設中大有可為。例如,當前存在村委會選舉賄選、甚至一些有違法前科的人被選為村集體的領導,既不能推動農村發展,更為其危害村民權益留下隱患。如果我們調整村主任候選人條件的設置,讓遵紀守法的人脫穎而出,就不給有犯罪前科和道德污點的人留有空間。因此,民政要切實發揮職能作用,完善守法用法的社會機制,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既要從法律上賦予社會組織社會治理主體地位,又要依法規范社會組織的發展,健全他律、自律的機制,提升社會組織的誠信度、公信力。要協助城鄉社區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廣泛開展民主自治。立足民政業務,開展普法教育,引導民政服務對象懂法用法,把法治衍生到社會末梢,根植於基層民眾心中,努力營造崇尚法治、依法治理的社會氛圍。
貫徹《決定》精神,努力做以德治理的踐行者
四中全會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民政工作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很多工作本身就是弘揚公序良俗、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民政要在這方面多做文章,充分展現以德治理的天然優勢。
一是在社會上大力倡導“善”。當前,社會冷漠現象頻繁發生,例如:老人摔倒,竟無人敢扶等事件甚至沖擊公眾的道德底線,迫切需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倡導良言善行,弘揚正能量。作為文明古都,北京具有悠久的慈善文化傳統,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慈善社會資源更加豐富,發展慈善具備良好的基礎和條件。民政本質上是“菩薩事業”,最大特點就是“善”,要自覺踐行“民本、務實、平等、奉獻”的民政隊伍核心價值觀,發揮民政善事對社會善行的示范引領作用。要充分挖掘整合慈善資源,大力宣揚慈善典型人物和事跡,培育一批全國領先的慈善組織、慈善項目、慈善活動品牌以及知名慈善人物﹔要規范管理,擴大信息公開,推動慈善公益事業在陽光下運作,讓每一筆善款的使用、每一個項目的實施、每一個流程的操作都合理合法、有據可查﹔要創新慈善參與方式,在地鐵、車站、商場等人流密集區開展募捐活動,更多開展人人可參與的慈善項目,讓慈善成為首都的新名片。
二是在社區層面大力推行“和”。“和諧”是中華民族不懈的社會追求,不論是傳統村落,還是現代的大型社區,和諧相處始終是人際關系的重要准則。隨著首都人口流動速度加快,社區人員構成更為多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人與人之間更加陌生和疏遠。民政部門必須用好社區這一平台,找准居民之間的共同利益紐帶,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共建、交流、互助活動,將社區打造成為鄰裡相親、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體,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三是在家庭層面大力推行“孝”。我們傳統的歷史文化和倫理道德蘊含著豐富的治理經驗和治理智慧。家庭孝道就是典型代表。通州區於家務回族鄉仇庄村,注重孝道文化,鼓勵居民多盡孝,村裡建的浴室,正常收費每人次3塊錢,如果子女帶著自家老人去,浴室洗澡就免費,把倡導孝道,變成了看得見、記得住、印象深、有感染力的制度規則,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面對迅猛發展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政府履行好基本養老服務職能,也要挖掘推行孝道潛力,大力弘揚孝道文化。要改革孝星評選標准和程序,評選出真正的孝星典范,引導家庭盡責、全社會孝親敬老。
四是在個體層面大力推行“信”。中國自古講究誠信,誠信是立身處事的根本。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但是,近年來,為追逐利益而不顧誠信的現象層出不窮,社會出現誠信危機。民政領域中也出現了不少假結婚、騙保等不少問題,影響十分惡劣。我們要加快婚姻、殯葬、養老等基礎數據信息更新維護,建設民政大數據庫,依托居民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推進部門之間數據共享,同時,也要深入推進社會救助、福利機構補貼等信息公開,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堵住失信的制度和管理漏洞,逐步消除失信行為滋生的土壤。
(作者:北京市民政局局長)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