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姚桓:“四個全面”的核心追求是增加人民福祉

2015年04月07日16:41   來源:前線網——《前線》

原標題:“四個全面”的核心追求是增加人民福祉

“四個全面”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頂層設計,又是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路線圖。它是大思路、大手筆、大智慧,此時提出,非同尋常。深刻理解其提出的背景、意義與核心追求,才能自覺落實、貫徹到位。

“四個全面”是新的實踐奠基和催生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立足於客觀規律的戰略抉擇

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對當代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人是一個神聖時刻。歷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光明的前途上充滿困難和風險。把握機遇,克服困難,就能為民族復興作出歷史性的貢獻﹔如果應對失當,也會喪失時機,愧對先人與后代。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意識、擔當精神。十八大剛剛結束,習近平就說,“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同時又以馬克思主義者的遠見卓識和科學態度思考如何實現完成這一任務。

  歷史昭示未來,經驗是認識規律、形成科學認識的基礎。經過多年探索,如何實現民族復興大業已經聚焦於幾個基本問題﹔通過系統總結歷史經驗,全黨也對此形成基本認識: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何實現?需要一步步地把藍圖變為現實。在總體達到小康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承上啟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決定性措施,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一步。全面建成小康把現實任務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使民族復興得到牢固基石。

  ——全面建成小康的動力從何而來?唯有改革。30多年的實踐証明,改革作為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釋放出這一嶄新制度的不盡活力。中國的發展、巨變得益於改革開放,這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世界一切有識之士的共識。同時証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通過改革建立健全各方面都比較完善的體制是長期的過程,現在改革正未有窮期,仍然在路上。這裡既有以往改革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長期積累的問題,也有發展中新出現的問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已經刻不容緩,不僅改革的情勢更緊迫,而且面對的困難更繁多。

  ——如何兼顧改革、發展和穩定?答案是依法治國。發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硬措施、穩定是硬任務,每一方面都不可動搖,如何在實踐中使三者統一起來,隻能依靠法治。健全的法治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標志,法律是現代國家最高、最根本的規范,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曾進入過發展快車道,但未能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以有效措施健全法治。法治缺失使經濟發展戰略不能長期保持穩定,發展中出現的矛盾無法在制度框架下化解,引發人心不穩、政局動蕩。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的矛盾更突出,必須充分發揮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規范作用、對社會矛盾的調節作用、對社會穩定的維護作用、對發展的促進作用﹔在法治基礎上推進改革,使改革成為常態,改革措施會減少隨意性,使國家發展進步和長治久安得到根本保証。

  ——作為民族復興領導力量的中國共產黨如何建設好?必須從嚴治黨。世界政治文明史表明,一個國家政治發展不在於政黨數量,而在於政黨制度的適應性和政黨執政能力。發展中國家的多黨制是脆弱的,一黨長期執政比多黨競爭、輪流執政更有助於保持穩定和促進發展。近代中國所以被列強欺辱,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它造成的一盤散沙狀態是根本原因。同樣民族復興不能自發實現,需要全體人民在先進政治力量領導下共同奮斗。中國實行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符合國情民意,隻有中國共產黨能夠承擔領導民族復興大業。這既是歷史結論, 更是現實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的關鍵在黨,也就提出了“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問題。從嚴治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歷史使命決定的,是黨的一貫性要求,在今天尤為迫切。

  由此可見,“四個全面”是由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奠基和催生的。它的提出標志著黨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化,是歷史必然性和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覺性、創造性的完美結合,是在把握客觀規律基礎上作出的主動戰略抉擇。

“四個全面”既是宏大的戰略布局,又蘊含著深邃的系統理論

“四個全面”有鮮明特色,它既不是一項工作部署,也不是單純的理論要求,是蘊含著深邃的系統理論的宏大戰略布局,因而可以成為全黨的思想指南和工作方針。作為戰略布局,“四個全面”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確保到2020年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這樣的全面小康與已經達到的總體小康比,是全面的、質的提升,將成為民族復興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意是,既強調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擺脫“碎片式”改革﹔又要求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實質性問題,防止淺嘗輒止,不去觸動要害。這是在改革進入關鍵期、深水區時的動員令,也是對改革艱巨性、復雜性的科學回應。一是改革面臨固有利益障礙,利益是“敏感的神經”,突破固有利益藩籬,協調利益關系,比一般的解放思想更困難。二是改革面臨耦合性矛盾,各方面問題交織在一起,牽一發而動全身,單項突進難以收效。所以改革必須全面考慮、協調推進、敢於攻堅。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制度等六大領域改革,又提出十五項大的改革任務和多項改革舉措。每方面的改革舉措也具有綜合性,既有主攻性、主打性措施﹔也有配套性、保障性措施,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國”要求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目標,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的法律條文、法律制度會完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會進一步實現現代化。

  “全面從嚴治黨”把黨的建設看作“五位一體”的系統工程,在思想、組織、作風、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設方面都嚴格按照黨章和黨規黨法去做,處處體現高標准、嚴要求。五個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項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出現“木桶理論”所講的短板,影響從嚴治黨落實。最重要的是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相結合。以思想建設、思想教育提高黨員干部覺悟,是從嚴治黨最重要的基礎。思想教育並非萬能,制度因其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對人的行為具有更大的導向作用和約束作用,可以鞏固思想教育成效。制度需要人去執行,人的思想覺悟對制度執行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思想建設與制度約束相結合,即是人的內在自覺性和外在約束性相結合,從嚴治黨要求就能落實。

  從思想史看,一種理論成為科學的系統理論要滿足三個條件:有一個科學世界觀、方法論作為基礎﹔有一個研究、回答的中心問題﹔圍繞中心問題形成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思想觀點,構成一個體系。“四個全面”達到了這三個條件。它以馬克思主義和唯物辯証法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成果﹔要回答的是中國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根本性問題。其理論的深刻性在於,不僅說明了“四個全面”是什麼,而且闡釋了為什麼要堅持“四個全面”,怎樣堅持“四個全面”。這四個方面不是簡單並列關系,邏輯結構可以表述為:“全面建成小康”是戰略目標,具有戰略統領和目標牽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是兩大戰略舉措,二者如同車之兩輪,共同推動經全面小康達到民族復興的歷史巨輪﹔起導航作用的是中國共產黨,因此“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保証。這樣,“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既是完整的戰略布局,又初步形成了完備的系統的理論,將發揮巨大的思想武器威力。

貫穿於“四個全面”的核心追求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福祉,這是黨的宗旨在新形勢下的具體體現

“大道至簡”。“四個全面”豐富深刻、立意高遠,又朴實無華,貫穿於其中的核心追求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福祉,這是黨的宗旨在新形勢下的具體體現。把握這一核心追求,就理解了“四個全面”的精神實質,這一戰略部署才能真正落實。

  全面建成小康要惠及全體人民,深切滿足人民願望。黨的綱領路線是人民利益的科學體現。“全面建成小康”既是現階段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更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是涵蓋全體人民的。小康不是少數人、部分地區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目前全國還有數千萬人口沒有脫貧,還存在欠發達地區,發達大城市也有低收入人群。要採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在發展基礎上,使地區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全面還意味著人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通過教育現代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業充分化、社會保障全民覆蓋及建設住房保障體系等措施,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精神生活更加豐富。顯然,這些都是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提出的目標,蘊藏著極大的動員力量,必將極大地激發億萬人民群眾的勞動創造熱情。

  全面深化改革要促進公平正義,增加人民的獲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不僅是為促進發展,也為了實現公平,這二者相輔相成。現階段要把通過改革作為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關鍵舉措。要把公平作為一面鏡子,審視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裡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就改革哪裡,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突出就將之作為改革重點,通過制度創新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人民對改革的認同感和積極性來自公平感、獲得感,當人民切身體會到改革帶來的公平正義和改革的普惠性時,就會更加擁護、支持和投身改革。

  全面依法治國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使人民成為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依法治國是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管理國家最有效的方式,在這裡,黨的領導是核心,人民是主體,法治是保障。全面實行依法治國,就是堅持法治建設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的思想,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在黨的領導下保証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人民的主體地位也意味著權利和義務的統一,要使人民群眾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衷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當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時,依法治國就會全面落實並被自覺尊崇。

  全面從嚴治黨要體現人民監督,獲得人民支持,打造“黨離不開人民、人民離不開黨”的命運共同體。通過從嚴治黨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糾正一切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正是為了更好地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嚴治黨作為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不能關門進行,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監督,也一定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從嚴治黨與黨群關系建設呈現明顯的正關聯。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採取克服“四風”、嚴懲腐敗等一系列從嚴治黨舉措,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黨和人民群眾聯系進一步增強,為實行從嚴治黨提供了更好的社會環境和民意基礎。今后要以從嚴治黨作為密切黨群關系的戰略措施,以人民滿意為標准,從人民的批評和不滿中發現問題,從人民的支持、監督中吸取力量 ,打造“黨離不開人民、人民離不開黨的命運共同體”。這樣,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實現。

  (作者:全國黨建研究會特約研究員、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前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