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場與日本侵略者展開的殊死搏斗中,中國人民之所以創造了弱國戰勝強國的偉大奇跡,關鍵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始終浴血奮戰在抗日前線,用正確的政治主張指導和推動抗日戰爭,用廣泛的政治動員組織起巨大的抗日力量,創建廣闊的敵后戰場並對正面戰場給予有力的支持和配合,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
高舉抗日旗幟,喚起全民族走向抗戰之路
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當局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實行不抵抗主義,命令東北軍全部撤入關內,要求民眾“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這一錯誤政策,極大地壓制了廣大民眾抗日救亡的民族熱情,助長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致使東北地區很快淪陷。而中國共產黨在江西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斗爭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挺身而出,九一八事變后,從9月20日到翌年的4月15日,短短半年時間裡,就以中共中央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名義先后發表了《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為國民黨反動政府出賣中華民族利益告全國民眾書》和《對日戰爭宣言》等十多份文件,指出,日本帝國主義公開進兵中國,其目的是使中國完全變成它的殖民地,號召“工農武裝起來”,“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民族的革命戰爭,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宣告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戰斗到底的堅強決心。同時,中共黨組織主動地爭取團結各種抗日力量,收編和改造各種義勇軍,直接領導東北人民進行抗日游擊戰爭,組建抗日聯軍,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以英勇無畏的行動表明了堅決捍衛國家和民族獨立的嚴正立場。
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體現在以堅持抗戰的正確主張和英勇行動,推動了全國抗戰的興起和發展。在國民黨當局對日本妥協退讓之時,中國共產黨代表全民族發出了武裝抗日的第一聲怒吼,站在抗日戰爭的最前列,高舉起了全民族抗戰的旗幟。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全民族的空前覺醒和奮起。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動者和堅強支柱
最早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在1933年就開始積極倡導建立統一戰線。1935年發表八一宣言,鮮明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策略和任務。1937年8月,黨的洛川會議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主張實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建立各派各界各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艱苦努力,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一切抗日的政黨、階級、階層、團體、愛國人士、少數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華僑的廣泛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的建立很不容易。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殘酷鎮壓共產黨和革命群眾。因此,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時,開始採取的是反蔣抗日方針。后來,中國共產黨和張學良、楊虎城結成了西北三位一體的統一戰線,將反蔣抗日改變為逼蔣抗日。通過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結束了十年內戰,開始實行聯蔣抗日。到全國抗戰爆發,經過共產黨方面的艱苦努力,國民黨當局發表共產黨關於國共合作的聲明,蔣介石公開發表講話,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得以實現。
歷經坎坷,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合作后紅軍改編,一些紅軍指戰員很有意見。經過統一戰線思想的教育,廣大指戰員懂得了紅軍改編對促成統一戰線、實現全國一致對日作戰的重大意義,從而把維護統一戰線作為自覺行動。為團結對敵,中國共產黨把一切願意參加抗日的黨派和軍隊當作友黨、友軍,極力維護團結,同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始終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實行“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當國民黨頑固派制造摩擦,多次無端挑舋,國共關系面臨險境時,中國共產黨仍高舉團結的大旗,顧全大局,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盡力維護國共合作的局面。皖南事變發生后,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採取了政治上反擊、軍事上自衛的方針,使瀕臨破裂的國共合作關系得以維持。不少民主黨派、民主人士也從皖南事變的處理中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博大胸懷。
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體現在始終堅持把國內外的一切抗日力量團結在一起,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組織者和堅強支柱。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沒有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勝利。
為中國抗戰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戰略
中國共產黨主張全面抗戰,國民黨主張片面抗戰,即堅持單純依靠軍隊和政府的片面抗戰路線。都是抗戰,“全面”與“片面”僅一字之差,卻在對中國抗戰的指導上大相徑庭。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在1937年8月的洛川會議上提出了全國人民總動員,開放民主,改善民生,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依靠人民戰爭奪取抗戰勝利為主要內容的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人民群眾。“民力和軍力相結合,將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的打擊”。在中國,農民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進行人民戰爭,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把廣大農民發動和組織起來。為此,中國共產黨派遣自己的黨員、干部和人民軍隊的指戰員深入敵后農村,開展游擊戰爭和群眾工作,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發揮自己的政治優勢,使全國四萬萬同胞以不同的方式奮力加入到抗戰的洪流之中,使敵人真正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共同奮戰的結果。
早在1936年7月,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談話中,就已經一般地估計到抗日戰爭的形勢,提出了通過持久抗戰爭取勝利的方針。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系統論述持久戰理論,指出中國的抗戰是持久的,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持久的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日本雖橫行一時,妄圖獨佔中國,稱霸世界,但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缺乏,經不起長期消耗,最怕持久戰。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有力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對於克服和戰勝當時在國民黨營壘中存在著的“亡國論”思潮,克服共產黨內盲目輕敵的、以為抗戰能夠速勝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體現在它對整個抗日戰爭實施了正確的政治指導和戰略指導方針,為堅持抗戰和奪取勝利提供了正確方向。沒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指導方針,中國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和敵后戰場,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
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表現出一定的抗日積極性。但是,由於敵強我弱的總形勢和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在全國抗戰防御階段的一年零三個月期間,國民黨軍隊從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武漢不斷撤退,喪失了華北、華中和華南大片國土,斷送了中國半壁河山。 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后,中國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階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按照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方針,在敵后廣泛動員組織人民群眾參加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用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水上游擊戰、鐵道游擊戰等各種方式打擊敵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敵后建立的根據地總面積約95萬平方公裡,人口9550余萬,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發展到91萬人,民兵220萬人,在戰略上造成了對日軍佔領的城市和交通線的反包圍態勢,迫使日本侵略者基本停止了在正面戰場上的大規模戰略進攻。1938年12月,日本天皇發布《大陸命令第241號》,指令侵華日軍以主要兵力進攻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后抗日根據地。從此開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牽制和打擊了侵華日軍三分之二以上兵力。抗日戰爭的戰局由此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規戰爭退居次要地位﹔以共產黨抗日武裝為主體的敵后游擊戰爭處於主導地位﹔敵后戰場牽制了大量的日軍,使其進退失據,難以自拔,最終丟掉了戰略主動權。
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體現在它廣泛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廣大的敵后戰場,形成了和正面戰場互相配合、支持的戰略態勢,同時使敵后戰場逐步發展成為抗戰的主戰場,成為抗日的中堅和主要力量,為全民族堅持持久抗戰並奪取最后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
以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抗戰取得最后勝利發揮了中華民族先鋒隊的作用
在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無數共產黨人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率領人民群眾浴血奮戰、勇往直前,擔負起救國救民的責任, 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共產黨員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犧牲前寫給兒子的信催人淚下。她寫道:“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為國而犧牲”,這既是抗戰先烈的崇高信念,也是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中所表現出的英雄主義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抗日中,涌現出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等一批為國捐軀的抗日將領,涌現出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庄連”等眾多英雄群體。在共產黨員的影響和帶動下,廣大人民群眾前仆后繼,投身偉大的民族解放事業的洪流,成為抵御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奪取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體現在共產黨人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犧牲、奉獻一切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動。 共產黨員甘願為中華民族和人民利益貢獻出一切的先鋒模范作用,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戰的思想覺悟和組織程度,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毛澤東思想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引領和戰略指導作用
在中華民族處於危難之際,為什麼是中國共產黨,而不是別的政治力量,能夠發揮中流砥柱作用,能夠力挽狂瀾,推動和領導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並取得最后勝利? 歸根結底在於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近代以后,中國人民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治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和民族內部軟弱渙散。……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 1931年中國局部抗戰開始時,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立了10年。到全國抗戰爆發時,中國共產黨注重組織建設、理論建設、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已經是一個政治上和思想上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土地革命時期逐漸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在抗日戰爭時期獲得多方面的發展,並在中共七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的、系統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策略,形成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形成了理論聯系實踐、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作風,克服各種錯誤思想,特別是脫離中國實際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確定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增強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自覺性和能力,為指導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指導作用。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的隊伍在艱難曲折中得到發展,黨的組織和黨員隊伍不斷壯大。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下形成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這都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發揮領導作用、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証。
(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