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應帥 余 斌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不僅是執政者,更是領導者。這種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的取得是由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奮斗目標所決定的,也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取得的偉大成就所奠定的。在新的歷史時期,黨的領導既有歷史依據又有現實需求,既有組織基礎又有法理基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也是國家現代化和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在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基礎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推進人民當家作主,探索社會主義民主多種形式、推進依法治國,結合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推進國家治理的制度創新,必將形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強大合力和有力保障。
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是推進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和國家治理的制度創新的前提和基礎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在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的基礎上,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發揮好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推進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和國家治理的制度創新,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其主要內容可以概述為,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
要實現中國共產黨在政治、思想和組織上的領導,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宗旨和奮斗目標。也就是說,在性質上,要堅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在宗旨上,要為人民服務﹔在奮斗目標上,要向著建立一個人人平等、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即共產主義社會”前進。如此,黨才能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議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解決好帶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制定大政方針,從而使中國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不脫離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其次,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其中主要就是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當代中國實踐的指導。隻有這樣,才能夠與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民主黨和資產階級政黨相區別,才能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對各種錯誤的觀點進行正確的分析評判,才能既不走到老路上去,也不走到邪路上去,而始終為包括工農在內的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和支持。第三,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和輿論傳媒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為此,必須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完善人民民主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服務人民,這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治國理政、管理社會。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處於領導核心地位的中國共產黨,要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証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保証和支持人民依法有效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力。實現民主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既沒有統一刻板的模式,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評判標准,必須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中國共產黨執政和國家治理上來。實行人民民主,保証人民當家作主,要求我們在治國理政時在人民內部各方面進行廣泛商量。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體人民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進行廣泛協商,體現了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和落實,體現了民主和集中的統一。“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在中國,這兩種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特點和優勢。”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是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現代化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之一。依法治國,最重要的是依憲治國。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黨領導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首先就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這一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証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通過依法選舉、讓人民的代表來參與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管理,並通過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和實踐創新,來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其次,要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支持和保証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開展工作,確保國家發展、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願、得到人民擁護。在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后,黨就必須支持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不斷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嚴禁侵犯群眾合法權益。同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也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同黨外群眾親密合作,帶頭厲行法治,不斷提高依法執政能力和水平,不斷推進各項治國理政活動的制度化、法律化。
治理國家,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和保障性的作用
隻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才能更好發揮制度效力、有效保障社會發展。經過不斷變革與完善,我們已經在頂層設計上形成了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的、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政治制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領導人民推進國家治理的制度創新,使這一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關鍵是要增加和擴大這一制度體系的優勢和特點。例如,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就要保証人民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切實防止出現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后無人過問的現象。在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時,就要加強社會各種力量的合作協調,切實防止出現黨爭紛沓、相互傾軋的現象。在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就要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切實防止出現民族隔閡、民族沖突的現象。在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時,就要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同時,要將制度設計和制度創新的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結合起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相信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在人民群眾的基層實踐中,創新符合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色和活力的有效實現形式。總之,“我們要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則,促使各類國家機關提高能力和效率、增進協調和配合,形成治國理政的強大合力,切實防止出現相互掣肘、內耗嚴重的現象。”如此,才能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相比,我們在提高治理能力上還需要下更大氣力。當前,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對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面對新情況新問題,一些黨員干部卻深感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夠用。究其原因,還是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工作本領不強。為充分發揮中國的制度優勢,必須“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盡快把我們各級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工作本領都提高起來,盡快把黨和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來”。隻有這樣才能提高黨員干部推進國家治理的制度執行力,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
總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極為宏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在建設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堅持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從而發揮好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切實防止出現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的現象。在此基礎上,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完善人民民主制度、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探索社會主義民主多種形式、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的制度創新,從而形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強大合力和有力保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鏈接: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其衡量標准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民主化。人民成為國家政權的所有者,能夠通過合法的渠道直接或通過自己選舉的代表參與決策、執行和監督等國家治理的全過程,並擁有追究責任者的制度化手段。二是法治化。國家治理的行為都應納入法治化的軌道進行﹔國家公共權力的運行也應受到憲法和法律的約束﹔規則和程序之治要代替人治。三是文明化。國家治理應是“寓管理於服務之中”,“更多的對話協商溝通合作,更少的獨斷專行”。四是科學化。各類治理主體履行各自功能的專業化和職業化能力不斷提高等。
相關專題 |
· 《前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