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文選】《學習文選》:2016年中國經濟改革“著力點”
【學習路上】習近平談人才培養: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
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22:讓法治為中國夢護航
從“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到“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到“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十八大以來到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前,習近平在多次講話、考察中從不同領域、不同層次闡述全面依法治國,形成了豐富的理論積累。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集理論和實踐之大成,專題研討依法治國問題。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是黨的歷史上第一個關於加強法治建設的決定。自此,依法治國按下了“快進鍵”,法治中國建設進入了“快車道”。現如今,十八屆四中全會分解確定的190項任務,許多工作都正在穩步推進之中。【詳細】
於德志:醫保已經成為醫改的關鍵
近年來,政府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採取了加強基層服務能力、提高醫保籌資水平和報銷比例、合理分流病人、規范診療行為、加強醫療監管等一系列的具體舉措,細細分析,這些重要的醫改舉措幾乎都和醫保緊密相關聯,醫保處於核心位置。例如,針對大醫院的戰時狀態,需要推進分級診療,醫保就要區分病種,實行差異化的病種付費標准和起付線、報銷比例政策,把大醫院常見病的病種付費標准適度降低,使其回報明顯低於疑難雜症。同時提高基層服務能力和報銷比例等,引導常見病患者在基層機構診治。這樣,反過來也會節省醫保基金。再如,遏制大處方、濫檢查、耗材多等過度醫療服務,需要推行臨床路徑管理,最重要的前提是醫保實行按病種付費。一些地方醫改實踐取得成效,其三保合一、全力配合與支持醫改,發揮了重要作用。【詳細】
“存在感”是干出來的
我們平日裡常聽到類似抱怨:“我們沒多少權,干不了啥”“我們是冷衙門,湊合混著吧”“喝茶聊天打游戲,我們這種閑單位都這樣”……抱怨聽多了,大家真就習以為常了,好像天然就該過這種日子,天然就有“邊緣部門”的定位。縣級“小文聯”大受歡迎,恰恰說出一個“大道理”:沒有無價值的崗位,隻看有沒有想作為的心。價值和存在感,不是外界簡單附加的,首先要看自己有沒有努力爭取,有沒有積極為民。【詳細】
王東京:別擔心成本推動通脹
無論中外,經濟學權威教科書對通脹的解釋一般有三種:需求拉動﹔成本推動﹔結構因素推動。當年讀大學老師是這樣教,當然考試我也是這樣答。不過考試歸考試,自己心中有困惑是實話。主要一點:是成本與結構因素究竟能否推動通脹?想必讀者也有體會,做學生時往往會對教科書深信不疑。即便有困惑,也只是認為自己愚鈍,不會去懷疑教科書,何況教科書皆出自薩繆爾遜、斯蒂格利茨、曼昆等名家之手,質疑名家豈非不知天高地厚?然而今天我自己做了教師,人過中年,早年的困惑仍揮之不去。這裡就說說我對通脹成因的困惑吧。【詳細】
郝全洪:新一輪經濟改革的結構性特征
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為了把握和引領新常態,中央提出要創新供給側,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事關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場重要的深刻變革。改革的出發點在供給側,即通過矯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有效供給。改革的重點是結構調整,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改革本質上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社會生產力水平,最終目標是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的發展。前段時期,學界集中對供給側的含義進行了較多討論,加深了人們對供給側概念的理解。但是,對結構性改革的理解和討論相對較少,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結構性特征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特征,也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詳細】
推薦新聞:
習近平講話闡明新聞輿論工作"魂"與"神" 48字廓清職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