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傳統文化發展中的變與不變

錢 遜

2018年12月04日09:47    來源:中國領導科學

[摘 要] 文化的發展是變和不變的統一,是傳承延續和更新發展的統一。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總體上說就是要在傳承延續的基礎上創新發展,通過創新發展而傳承延續。對作為中華民族根與魂的中華傳統文化必須有高度堅定的自信,同時要作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在遵循變與不變規律的前提下,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融合,是人類文化發展規律的必然趨勢和要求。領導干部身處大變革時代,在領導實踐中要從中華傳統文化吸取營養,以適應新時代創新發展的需要,應當把握好什麼該變、什麼不能變,懂得怎樣繼承、怎樣創新。

[關鍵詞] 傳統文化﹔變與不變﹔本末﹔融合

[中圖分類號] B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270(2018)05─0104─03

[作者簡介] 錢遜,清華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

人類的發展,不是單一的一脈相傳,而是從多個不同的地域並行地生存、發展。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帶來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以及不同的歷史,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文化。然而,無論哪種文化,其發展都有變與不變兩個方面。

一、文化發展是變與不變的統一

文化有繼承性、延續性,代代傳承,積久而成傳統。文化又有時代性,隨時代變遷而更新發展。所以文化的發展是變和不變的統一,傳承延續和更新發展的統一。文化發展中不變的是它的根本特質、精神、核心價值,變的是其根本特質、精神、核心價值在不同時代環境條件下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前者是本,后者是末。也就是說,文化發展中其根本是不變的,變的只是其枝節的具體表現。而不變的根本正是通過變動更新的具體形式而傳承延續。所以,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就是要傳承延續,創新發展。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通過創新發展而延續。目標是迎接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開創中華文化發展新的輝煌。這裡需要研究的有兩個問題:一是要認清文化發展中哪些是不變的,哪些是變動的?哪些是本,哪些是末?二是要研究怎樣處理好變和不變的關系,把變和不變兩個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不搞清楚這兩個問題,離開傳承延續籠統地談創新發展,就會有失去方向的危險。

二、文化的根與魂是不變的,變化的是末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指的是文化發展中不變的那一方面。也就是其根本特質、精神和核心價值。它貫穿於民族發展的始終。不是隻指古代,不是隻指1949年以前。它從古至今,一直貫穿到今天,以至長遠的將來。作為民族的根與魂是不變的,也是不能變的。一旦遭到破壞,民族的生命也就終結。

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意味著它是我們立足的根本、生命的靈魂。而不只是某種可資借鑒、應用的資源。它的意義在於是根,是魂,而不是在用。近百年的革命斗爭,近70年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以至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都植根於中華數千年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離不開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這個根與魂。

就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來說,也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老一輩的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驅,在“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傳統價值的引導下投身救亡圖存的革命洪流,多方探求才找到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重要文獻,談的是馬克思主義的道理,用的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料。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典型作品。

近代以來,西方工業革命帶來迅速發展。中國面臨著學習先進文化成果、變革發展、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這個變革不是要改變或拋棄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全盤西化等主張所以錯誤,就在於他們沒有認清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與根,沒有認清文化的本和末,把中國一時的落后歸因於傳統文化的落后和錯誤。可以斷言,改走西方道路,拋棄中華文化這個根和魂,結果必將導致民族的衰亡,成為西方文化和其它民族的附庸。

所以,對於作為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的中華傳統文化,必須有高度堅定的自信。以篤信不疑、堅毅不屈的態度,在延續發揚民族魂的基礎上開創前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必須創新發展。不創新就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創新發展又必須建立在維護、延續根與魂的基礎上。想用其它什麼文化或思想替代中華傳統文化根與魂的地位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行的。文化隨時代發展而變遷,這個變不是根和魂的變,只是不同時代條件下文化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的變。

三、變與不變的本末關系及相互連結

文化發展中不變的是本,變的是末。二者又不是截然二分,而是互相連結在一起的。文化的傳承延續不是簡單地保守已有的一切,更不是回到過去。傳承延續必須與時代同步創新發展。傳統的精神、思想、核心價值,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獲得新的內容和形式。不變的根與魂,要通過變化的具體內容和形式而延續發展。這就是我們說的對傳統文化要作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舉例來說,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傳統是民族精神,或說民族魂的重要內容。它貫穿古今,是支撐我們民族歷經磨難而能克服困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力量。而它在不同的時代條件下又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愛國主義傳統的延續傳承,本身就是變和不變統一的過程。不變的愛國主義精神傳統,通過不斷變化的具體內容和形式而傳承延續和發展。

記得在我的學生時代,曾經有過對岳飛的批判。說他抗金的行為不能稱為愛國主義,不應贊揚而應批判。理由是他抗金忠於的是宋代的封建王朝,忠於的是徽欽二宗兩個封建皇帝。所以岳飛只是封建王朝的奴才,不能稱為愛國主義的代表人物。這樣看問題,就是沒有認清變與不變的相互連結,不懂得不變的精神正是通過不斷變化的具體內容和形式而延續傳承。我們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其根本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核心價值觀和精忠報國的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歷史始終而形成愛國主義傳統。但其具體的內容和表現,總是受到歷史條件的局限而有不同。岳飛處於宋代,他精忠報國隻能是報宋王朝。而他一生所作所為體現的精忠報國的精神則是超越時代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和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傳統不是抽象的,它就存在於蘇武大漠牧羊、岳飛抗金還我河山、林則徐禁煙抗英等具體事跡之中。如果以為這些都只是為當時的王朝服務,因而不能稱為愛國主義,那麼試問如果拋掉了這些,我們還能到哪裡去找愛國主義傳統?

所以,不變的根和魂就存在於變化著的具體時代內容和形式之中,通過不斷變化的具體內容和形式而延續傳承。變化的是它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不是它的根和魂。具體內容和形式的變,正是為了不變的根和魂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延續和傳承。分不清變和不變的本末,不懂得它們之間的連結,因為具體內容和形式的變化而否定和拋棄不變的根和魂,就如倒洗澡水時把小孩子一起倒掉。因此,不可不慎。

四、遵循變與不變的規律,實現有效“結合”

從根本上說,全球范圍不同地域的人有著共同的命運,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人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共同的,多元文化並存目標是一致的。正如《周易》所說:“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也隻有依靠全人類不同文化的智慧共同來完成,而不可能由某一種文化獨立解決。所以,在遵循變與不變規律的前提下,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融合,符合人類文化發展規律的必然趨勢和要求。怎樣結合?

一方面,以己就人,相向而行。一種文化進入他文化的地域,首要的問題是與當地本土文化相適應,如此方能為當地民眾所接受。佛教進入中國,基督教傳入中國,都是如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如此。毛澤東強調,要用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來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他用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來說明共產黨的根本宗旨。用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來說明共產黨人的人生價值觀。用“實事求是”說明黨的思想路線等,也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相互學習吸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中國文化發展歷史上,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而中國化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這個過程中,佛教和中國傳統儒學都分別吸取對方之長,補自己之短,發展了自身。同時拉近了二者的關系,為彼此的對話創造了條件,最終促成了儒、釋、道三家共存的統一的文化體系。劉少奇取中華文化關於修養學說之長,補馬克思主義這方面之短,創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經典之作,建立馬克思主義關於共產黨員修養的學說,正是二者結合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典范。既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也賦予中國傳統修養學說新的內容和意義。這樣的結合,從人類文化的長遠發展來看,最后的目標將融合為一,形成統一的人類文化。這是一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的過程。

(來源:《中國領導科學》第5期)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領導科學》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