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汪建新專欄>>文章精選

東臨碣石有遺篇

——毛澤東與曹操

汪建新

2022年03月14日08:25    

曹操自古以來就是頗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稱王稱霸之野心﹔“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亦可見亂世奸雄之像。特別是《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和戲劇舞台上對其造型的臉譜化,曹操作為“曠世奸雄”似乎成為千古定評。毛澤東評價歷史人物,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從不人雲亦雲。他以政治家的氣魄和眼光,不滿歷史上對曹操形象的種種歪曲,高度評價曹操的歷史功績,極力主張為曹操翻案。毛澤東不僅充分肯定曹操的“武功”,也十分贊賞他的“文治”,多次評點他的詩文,還專門在自己的詩作中吟詠曹操。

評曹操:是了不起的人物

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期間,毛澤東在《講堂錄》中寫道:“天下無所謂才,有能雄時者,無對手也。以言對手,則孟德、仲謀、諸葛而已。”1918年8月15日,毛澤東與羅章龍、周世釗等20余人離開長沙赴北京籌備赴法勤工儉學事宜。時值秋汛,火車抵達河南的漯河車站時,碰上沙河水漲,鐵路被沖斷,無法繼續前進。羅章龍在《回憶新民學會》一文中這樣描述道:“我們在漯河車站宿了一夜。第二天,毛潤之、我、陳紹休(贊周)坐臨時車子到了許昌,在那裡停留一二天。潤之對許昌很感興趣。許昌是三國的魏都,但舊城已荒涼。他建議去看看,我們就向當地一些農民了解了魏都的情況,知道魏都在郊外,乃步行前往憑吊魏都舊墟。”毛澤東和羅章龍聯成一首七絕《魏都懷古》:“橫槊賦詩意氣揚(羅),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蕭條異代西疇墓(毛),銅雀荒傖落夕陽(羅)。”

“橫槊賦詩”,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曹操率大軍攻吳。蘇軾在《赤壁賦》中形容道:“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裡,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自明本志”,指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曹操下發的《讓縣自明本志令》。這是曹操對外表達自己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重要文章。曹操針對當時有人認為他將廢漢自立的說法,決定讓出漢獻帝加封給他的陽夏、柘、苦三縣,以表其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毛澤東的聯句直接稱贊《讓縣自明本志令》是“好文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讀到清代盧弼的《三國志集解》,盧弼指責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為“奸雄欺人之語”“志驕氣盛,言大而夸”。對於曹操讓出封縣一事,盧弼注道:“文詞絕調也,惜出於操,令人不喜讀耳。”毛澤東對盧弼說法很是不滿,批注道:“此篇注文,貼了魏武不少大字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李太白雲:‘魏帝營八極,蟻觀一檷衡。’此為近之。”“魏帝營八極,蟻觀一檷衡”,引自李白《望鸚鵡洲懷檷衡》一詩。檷衡是東漢人,恃才傲物,曹操沒有重用他反而侮辱他,被檷衡大罵。傳統戲曲《擊鼓罵曹》,說的就是這件事。相傳鸚鵡洲是檷衡作賦的地方,李白在《望鸚鵡洲懷檷衡》一詩中肯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功績,又指出他輕視檷衡的失誤。毛澤東同意李白的這個評價,曹操沒有重用檷衡,不過是螻蟻小過。

在動亂年代曹操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干和軍事才能,雖然沒能統一中國,卻奠定了后來西晉統一全國的重要基礎。1927年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中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毛澤東20世紀50年代讀到這個評論時,用粗重的紅筆劃了著重線,表示非常贊同魯迅的看法。

1954年夏,毛澤東在北戴河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約,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

護曹操:也該恢復名譽了

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指出:“不過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志演義》,更而想起戲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而毛澤東也全方位、多角度地肯定曹操,主張推翻強加給這位政治家兼詩人的種種不公正的評論,明確提出要“為曹操翻案”。

1954年,毛澤東在北戴河對保健醫生徐濤說:“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制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1957年4月10日,毛澤東在與《人民日報》負責人談話時為曹操辯護:歷史上說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義。其實,曹操不壞。當時曹操是代表進步一方的,漢是沒落的。

1957年11月2日,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和胡喬木、郭沫若談起《三國演義》,談得很熱烈。毛澤東忽然轉向翻譯李越然,問:“你說說,曹操和諸葛亮這兩個人誰更厲害些?”李越然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毛澤東說:“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謀,可曹操這個人也不簡單。唱戲總把他扮成個大白臉,其實冤枉。這個人很了不起。”這是毛澤東從軍事戰略家的角度肯定曹操。

毛澤東對曹操的評價,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報》專刊《文學遺產》第245期發表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章《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提出要替曹操翻案的問題。1959年2月19日,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在《光明日報》的《史學》專刊第152期發表《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從〈赤壁之戰〉說到曹操》,贊成要為曹操翻案的意見。1959年3月23日,郭沫若又在《人民日報》發表《替曹操翻案》。那時,毛澤東正大力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郭沫若、翦伯贊的文章打破了史學界的沉寂局面,爭鳴高潮迭起。截至1959年6月底,見於報刊上的文章、報道即達140篇以上,形成各界人士大談曹操的盛況。1959年8月11日,毛澤東在廬山會議上提道:曹操被罵了一千多年,現在也該恢復名譽了。

毛澤東主張為曹操翻案,首先是著眼於他對中國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貢獻,但他也並不認為曹操完美無缺。毛澤東認為曹操的主要缺點有二。一是有時也優柔寡斷。1966年3月,毛澤東在杭州的一次談話中說:曹操打過張魯之后,應該打四川。劉曄、司馬懿建議他打。曹操不肯去,隔了幾個星期,后悔了。二是不夠嚴於律己。曹操曾下《敗軍令》:“‘將軍死綏’。故趙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將者,軍破於外,而家受罪於內也。自命將征行,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毛澤東讀到這裡批道:“赤壁之敗,將抵何人之罪?”明確指出赤壁之敗,是曹操的一個重大軍事失誤,批評曹操言行不一,對人嚴而責己寬。

讀曹操:是真男子,大手筆

裴鬆之注《三國志·魏武帝紀》中引《魏書》雲:“(曹操)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等人的文學創作,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建安文學”。曹操存詩20余首,較完整的散文40余篇。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有《曹操集》。其詩格調慷慨悲涼,氣魄宏偉,風格蒼勁。

毛澤東故居藏有4種版本的《古詩源》和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詩注》,他在許多地方都密密圈畫,或用紅鉛筆畫了粗線,或用紅、藍兩種筆做圈記。宋人敖陶孫《詩評》評曹操的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古詩源》評論道:“孟德詩,猶是漢音。子桓以下,純乎魏響。沉雄俊爽,時露霸氣。”毛澤東讀到這些評論時,為其圈點斷句,以示重視和贊同。曹操的《短歌行》《觀滄海》《蒿裡行》《苦寒行》等詩,毛澤東都多次圈畫過。透過那些大大小小的圈圈點點和色澤不一的著重線,人們仿佛可以看到毛澤東品讀曹操詩文的激動之情和贊賞之態。

1954年7月23日,毛澤東致信當時正在北戴河的李敏、李訥說:“北戴河、秦皇島、山海關一帶是曹孟德(操)到過的地方。他不僅是政治家,也是詩人。他的碣石詩是有名的,媽媽那裡有古詩選本,可請媽媽教你們讀。”不久,毛澤東也到了北戴河。他對孩子們說:“曹操的文章、詩,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曹操能帶兵打仗,也能了解民間疾苦,征戰環境30多年,手不釋卷,喜讀書學習又喜作詩,登高必賦,我喜讀他的詩。”毛澤東在海灘漫步時,總愛吟誦《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他還找來地圖,查証出“曹操是來過這裡的”。他說:“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烏桓,九月班師經過碣石山寫出《觀滄海》。”《觀滄海》描寫碧波遼闊的滄海景象,象征著詩人叱咤風雲的英雄氣概及得勝而歸的豪邁心情,被古代詩家譽為“有吞吐宇宙氣象”。毛澤東稱贊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

1959年,邵華考進北京大學中文系,毛澤東時常與她一起談史論詩。談到曹操父子時,毛澤東問邵華:“你喜歡曹操,還是曹丕、曹植?”邵華爽快地說:“我喜歡曹植的詩,尤其喜歡他的七步詩。你看他哥哥曹丕逼得他沒有辦法了,七步之內要作不出詩來就要殺他,但他作出來了,而且這麼才華橫溢。”毛澤東聽后笑著說:“我和你不一樣,我喜歡曹操的詩。曹操的詩詞,直抒胸臆,豁達瀟洒,應當學習。比如他的《龜雖壽》、《短歌行》、《觀滄海》等篇章,更是膾炙人口。”說著,毛澤東還把《短歌行》的前四句寫了出來。

《步出夏門行》組詩的末一首《龜雖壽》傳誦千古,特別是其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更成為老年人的座右銘。《龜雖壽》是曹操在平定烏桓后班師途中寫的,謀士郭嘉途中病亡,年僅38歲,引發他時不我待的感慨。1954年夏天在北戴河時,毛澤東和保健醫生徐濤談話時曾經指出:《龜雖壽》也是一首好詩。你當醫生的更該讀讀。“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更說明自己要掌握命運。曹操多年軍旅生涯,生活不會很安逸,可在1700多年前,醫療條件也不會怎麼好吧,他活了65歲,該算是會養生的長壽老人啰!你們搞醫學的應該學學,不要使人養尊處優,隻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還行?更不能小病大養。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麼補養藥品,我是從來不信這些的。主要是革命樂觀、心胸開闊、鍛煉身體。我的原則: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勞逸適度。1961年8月25日,毛澤東致信因病休養的胡喬木:“你須長期休養,不計時日,以愈為度。曹操詩雲: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以永年。此詩宜讀。”

詠曹操:俊爽沉雄步魏武

1954年夏,在北戴河暢游大海之后,毛澤東詩興勃發,寫下《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毛澤東由眼前的大雨之景,聯想到曹操開拓進取、揮師征戰和凱旋賦詩的躊躇滿志,觸景生情,壯歌抒懷。

詞的上闋描繪下海游泳時觸景生情,刻畫出一幅驚天動地的海天風雨圖。詞的下闋是借古抒情,借古頌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暢游大海之后的毛澤東想起曹操登碣石山觀海的歷史往事和他那首千古名篇《觀滄海》。“往事越千年”將時空迅速倒轉,作者追懷往昔,其實是為了歌頌今天的美好。曹操說“秋風蕭瑟”,毛澤東說“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景物依舊,而時代不同,社會巨變。“換了人間”實乃畫龍點睛之筆,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抒發了革命豪情,給人以廣闊的聯想空間,拓展了無限深遠的意境,溝通古今,對比鮮明。

“浪淘沙”最初是唐教坊曲名,后來才用作詞牌。其形式為七言絕句,五代時開始流行長短句雙調小令。見到這個詞牌,人們不免想起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雖然用詞、意境都很美,但是情調柔弱、傷感。據林克在《憶毛澤東學英語》一文中回憶:1962年4月21日,毛澤東說:“李煜寫的《浪淘沙》都屬於纏綿婉約一類,我就以這個詞牌反其道行之,寫了一首奔放豪邁的,也算是對古代詩壇靡弱之風的抨擊吧。”《浪淘沙·北戴河》用了李煜的“舊瓶子”,裝的卻是曹操詩風的“新酒”。它無疑受到曹操《觀滄海》的影響,有曹詩的宏偉胸襟,而豪邁氣概又遠在曹詩之上。

就時代背景、政治思想、歷史責任等而言,毛澤東和曹操不具有可比性,但他們都是志向遠大的政治家、戎馬倥傯的軍事家、縱橫捭闔的大詩人。毛澤東從曹操身上汲取政治智慧,也從曹操那裡獲得文學上的滋養和心靈上的溝通。

毛澤東的詩詞風格,也屬“沉雄俊爽”“豁達通脫”。例如,毛澤東對曹操詩的現實主義特質的喜愛,體現在他喜歡曹操詩歌對現實的關注並善於用詩歌來反映現實生活、關注人民、反映其精神境界、反映其政治理想。再如,毛澤東與曹操的詩都表現了對人才的渴望。例如,曹操的《短歌行》、毛澤東的《七律·詠賈誼》等都反映他們愛才、憐才、惜才的思想。

雖然曹操在領兵征戰之中面對“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苦寒行》)的淒涼景象,難免“悠悠令我哀”的嘆息,遠不及毛澤東萬裡長征中“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長征》)的高唱﹔雖然曹操面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短促人生,難免要用“杜康”來排解心中的“憂思”,終難抵毛澤東“人生易老天難老”“戰地黃花分外香”(《採桑子·重陽》)的心曲之豪邁。毛澤東的詩詞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高的水平,這與他飽讀詩書、古為今用實有必然的關系。而在浩瀚的中國古代詩歌海洋的遨游和對古代杰出詩人的思想及藝術的接受之中,曹操又恰是其中影響深遠的一位。當然,就毛澤東詩詞內容的廣博、豐富、多樣,思想情懷的崇高、昂揚、激發,藝術表現力的深邃、高遠、震撼,顯然都遠遠勝過曹操。“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來源:《黨史文苑》,2022年第2期)

(責編:代曉靈、秦華)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