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
分享

視頻|毛澤東詩詞:當代詩詞改革創新的典范和指南(上集)

2023年05月19日08:5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主講人: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一級巡視員,教授,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 汪建新

主要內容:

毛澤東是叱咤風雲的政治家,也是獨領風騷的大詩人。毛澤東詩詞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典范,是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宏偉史詩,是氣吞山河的中國革命戰爭的壯麗畫卷,是毛澤東縱橫捭闔的奮斗人生和跌宕起伏的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毛澤東詩詞以無與倫比的作品魅力,從內容到形式,從語言到意境,從題材到風格,對古典詩詞革故鼎新,使中國古典詩詞在20 世紀的中華大地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他的豐富創作實踐和深邃詩學主張,解決了中國當代詩歌創作中繼承與創新、內容與形式、普及與提高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指明了中華民族詩詞發展的方向,激勵人們自信自立、百折不撓地去創造無愧於中華詩國傳統的現代民族新詩。

一、毛澤東認為古典詩詞和新體詩歌各有弊端,明確要在民歌和古典的基礎上發展中國詩歌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也是流傳時間最久遠的文體。但近代以后,古典詩詞逐漸走向僵化,充斥陳詞濫調,盛行無病呻吟。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新詩革命應運而生。但新詩發展又矯枉過正,徹底否認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似乎新詩與舊詩水火不容。

毛澤東一生偏好古典詩詞,但也多次指出舊詩的缺憾。1949年12月,毛澤東和蘇聯漢學家尼 · 費德林談論中國文學時說:“詩麼,應該是新詩,讓大家都能看懂,而不僅僅為了上層知識分子。”“舊體詩很難寫,也不能充分表達 現代生活所要求的那些思想。”1957年1月12日,毛澤東對李銀橋說:“寫詩是件費腦子的事,尤其是舊體詩詞更不容易掌握,……你們年輕人最好莫學寫舊體詩。”1957年1月12日,毛澤東在《致臧克家等》中寫道:“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1957年的一天,毛澤東與詞學家冒廣生談詞學問題時說:“舊體詩詞的格律過嚴,束縛人的思想,我一向不主張青年人花偌大精力去搞。”1958年毛澤東與詩友梅白談話時說: “舊體詩詞有許多講究,音律、格律,很不易學,又容易束縛人們的思想,不如新詩那樣‘自由’。”在給老友蔣竹如的一封信中,毛澤東寫道:“律詩是一種少數人吟賞的藝術,難於普及,不宜提倡。”歸結起來,毛澤東指出了舊體詩詞的四大不足:一是很難寫,不易學﹔二是束縛思想,難以盡情表達﹔三是不通俗、不易懂﹔四是隻面向少數知識分子,不易普及。

傳統詩詞的缺憾,正是新詩擁有的優勢,毛澤東對新詩發展持支持態度。1957年1月12日,毛澤東在《致臧克家等》中強調:“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但他對新詩現狀也頗為不滿,1960 年,他不無夸張地對梅白說:“你知道我是不看新詩的,……給我一百塊大洋我也不看。”1965年7月21日,他在致陳毅的信中指出:“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

1939年1月31日,毛澤東致信現代文學社團路社時說:“現在東西中,有許多有一種毛病,不反映民眾生活,因此也為民眾所不懂。”1957年1月,毛澤東在和詩人臧克家、袁水拍談詩時指出:“現在的新詩,太散漫。”1958年3月22日,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說:“現在的新詩不能成型,不引人注意,誰去讀那個新詩。1960年12月24日,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指出:“不單是繪畫, 還有音樂,都有這樣一批人抄襲西方, 他們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東西。……詩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毛澤東對舊詩和新詩的相關評論, 表達了對中國詩歌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即新體詩和舊體詩都要改革,都要創新。從文藝發展的目標出發,從文藝政策的導向著眼,毛澤東對中國詩歌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思考。1957年1月,毛澤東在和詩人臧克家、袁水拍談詩時指出:“我以為新詩應該在古典詩歌和民歌的基礎上求發展。”1958年3月22日,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說:“我看中國新詩的出路恐怕是兩條:第一條是民歌,第二條是古典,這兩方面都提倡學習,結果產生一個新詩。”1965年7月21日,他在致陳毅的信中指出:“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引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

毛澤東主張在古典詩詞和民歌的基礎上發展新詩,既繼承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又吸收民歌的豐富養料,還要順應時代的要求。這樣的中國詩歌具有民族特性、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能夠體現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的詩學主張為中國新詩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毛澤東詩詞也為中國新詩的發展樹立了成功典范。

二、毛澤東詩詞繼承“詩言志”優良傳統,抒發了共產黨人“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圖大志

1945年9月,重慶談判期間,詩人徐遲向毛澤東請教怎樣作詩,並請他題詞。毛澤東欣然寫下三個大字:“詩言志。”1957年《詩刊》創刊時,編輯部請毛澤東題詞,他題的還是“詩言志”。“詩言志”出自《尚書 · 堯典》,是中國詩論的開山之祖。詩詞作品要抒發詩人的胸襟懷抱,表達詩人的情感、 意志、 理想、 抱負, 給人以感染和激勵。毛澤東不僅一貫主張詩言志,而且身體力行。

在湖南一師期間,毛澤東常對人說,丈夫要為天下奇,即讀奇書,交奇友, 創奇事,做個奇男子。1915年5月7日,袁世凱悍然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 條”,毛澤東憤然題詩言志:“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1921年初,毛澤東把新民學會的宗旨“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變成“改造中國與世界”。 從此,改造中國與世界不僅成為毛澤東畢生的追求,也成為毛澤東詩詞的核心主題。

毛澤東詩詞有不少詩句帶有“天”字, 如“萬類霜天競自由”“人生易老天難老”“離天三尺三”“天高雲淡”“極目楚天舒”“巡天遙看一千河”“炮火連天”“天生一個仙人洞”,指與地相對的無邊蒼穹,或指自然演化。正如毛澤東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所說:“什麼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 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在中國人的話語體系中,“天”字具有濃郁的政治蘊涵。在毛澤東詩詞中,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具體對象就是“天”。 如果用一句詩來囊括毛澤東詩詞所言之志,那就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1925年秋,毛澤東“獨立寒秋”, 深沉地思索救國救民之策,發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悵然天問。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危局使毛澤東幡然醒悟,他得出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槍杆子裡面出政權。”他毅然發動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霹靂一聲暴動”。秋收起義失利后,毛澤東引兵井岡,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 之火。“六月天兵征腐惡”“天兵怒氣沖霄漢”,毛澤東把革命武裝稱為“天兵”, “欲與天公試比高”,與反動勢力分庭抗禮。“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毛澤東堅信“兵民是勝利之本”。待到“百萬雄師過大江” 時,終於迎來“天翻地覆慨而慷”。而新中國的誕生,更是“一唱雄雞天下白”。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努力改變 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毛澤東詩詞也轉向描繪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情謳歌人民群眾戰天斗地的精神風貌。毛澤東高度贊揚“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的大好局面,充分肯定“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建設成果。他關注民生,領導“六億神州”“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徹底消滅了血吸虫病。面對國際反華勢力的不斷挑舋,毛澤東“冷眼向洋看世界”“亂雲飛渡仍從容”,“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 不怕賊”。

三、毛澤東詩詞弘揚了中華民族崇高品格和價值追求,已經轉化為蘊含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

毛澤東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同樣,一個國家要有精神,它是國本﹔一個民族要有精神,它是脊梁。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進步的核心和靈魂。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精神譜系。民族精神像一根紅線貫穿於毛澤東詩詞之中,這是毛澤東詩詞能夠感染人、激勵人、塑造人的重要因素。

熾熱的愛國情懷。“ 江山如此多嬌”“江山如畫”,僅從毛澤東吟詠祖國河山的詩作來看,愛國情懷便表現得既熱情洋溢又生動傳神。“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為江海客”,他既樂山又樂水。毛澤東筆下的山,儀態萬千、瑰偉 雄奇。會昌山“顛連直接東溟”,昆侖山 “橫空出世”,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 井岡山“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毛澤東筆下的水,神奇曼妙、變幻無窮。 他沉醉於“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清純與活力,震撼於“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的靜穆與凝重。他欣賞“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的自然雅趣, 贊美“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的煙波浩渺,向往“洞庭波涌連天雪, 長島人歌動地詩”的天人感應。

深沉的憂患意識。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不朽精神, 憂患意識是毛澤東革命精神的不竭動力。 青年毛澤東面對任人宰割的民族屈辱,“我懷郁如焚,放歌倚列嶂”。1927年大革命失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菩薩蠻 · 黃鶴樓》表達出“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遵義會議后寫的 《憶秦娥 · 婁山關》,極其蒼涼凝重,因為“萬裡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之后,毛澤東想到項羽兵敗自刎的歷史教訓,發出“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警語,號召“將革命進行到底”。

頑強的斗爭精神。毛澤東說過:“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他曾寫下人生誓言:“與天奮斗, 其樂無窮。 與地奮斗, 其樂無窮。 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面對“敵軍圍困萬千重”“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毛澤東以“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英雄氣概,“要向瀟湘直進”“直下龍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面對“贛江風雪迷漫處”“大渡橋橫鐵索寒”“山高路遠坑深”的艱難險阻,“雪裡行軍情更迫”“萬水千山隻等閑”“大軍縱橫馳奔”。

中華民族素有團結奮斗精神,面對日寇侵華,“四萬萬眾,堅決抵抗”。“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中華民族歷來奉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表達了共產黨人胸懷天下、實現世界大同的遠大理想,使革命精神浸透了深厚的民族底蘊,又使民族精神充滿了博大的世界情懷。

四、毛澤東詩詞繼承中國審美文化傳統,以美鑄詩,發揚了中華民族的美學精神和審美風尚

1958年,毛澤東對梅白說:“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像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像你這樣的中年人也喜歡。……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 怨而不傷,溫柔敦厚嘛……”美輪美奐是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在。毛澤東詩詞中鮮見“美”字,但它承載著中國傳統審美文化,蘊含著巨大的審美價值,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審美追求,弘揚了中華民族的美學精神。

盡善盡美,美善相樂。 盡善盡美、 美善相樂,是中國人的一個重要審美標准,體現在文藝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就表現為“以美儲善、善中孕美”。毛澤東詩詞形神兼備,是一座藝術美的寶庫。就形式而言,毛澤東詩詞充滿了偉岸的形象美,雋永的意境美,雅俗的共賞美,整飭的章法美,精妙的語言美, 絢麗的色彩美,鏗鏘的聲韻美。就內容來說,毛澤東詩詞博大精深、蘊涵豐富, 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正氣之歌、奮斗之歌、 英雄之歌、勝利之歌,具有向上向善的巨大張力。正如清代沈德潛《說詩碎語》所言:“有第一等胸襟,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

和諧共生,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互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理念,是中國審美文化的主導精神和理想境界。毛澤東詩詞大多屬於反映革命實踐和社會生活的抒情言志之作,但 其情志的表達是通過自然意象的傳神寫照來實現的。“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這些優美詩句,表現出毛澤東濃郁的天人合一情結。毛澤東在人與自然交融的豐富體驗中,把花草林木、風雷雨雪、山嶺峰巒、江河湖海等描繪得出神入化、儀態萬千。

陽剛陰柔,剛柔相濟。 陽剛與陰柔, 西方人稱之為崇高與優美。這是自然美的情態,也是藝術美的神韻。宋詞中所謂的豪放與婉約之分,就是陽剛陰柔的不同呈現。毛澤東說:“詞有婉約、豪放 兩派,各有興會,應當兼讀。”“我的興趣偏於豪放,不廢婉約。”毛澤東詩詞給人的總體印象是縱橫捭闔,豪邁雄渾, 充滿著陽剛之氣和奔放之美,但也不乏內斂含蓄、溫潤似水的委婉柔情。他的筆下既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境象闊大,也有“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的嫵媚可人﹔既有“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暴風驟雨,也有“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的和風細雨。 既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鋼鐵意志, 也有“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的綿綿深情。

興觀群怨,各得其所。 “興觀群怨” 是孔子對詩詞社會功用的高度概括,歷代詩論家也用來評價詩詞的審美功能。毛澤東深受其影響,毛澤東詩詞也發揮著“興觀群怨”的巨大作用。所謂“興” 是“托事於物”,借助形象引起聯想,給人啟發。比如,“鐘山風雨起蒼黃”,一語道破“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政治態勢﹔《憶秦娥 · 婁山關》以“西風烈,長空雁 叫霜晨月”,營造出蒼涼沉郁的幽深意境和濃厚氛圍。所謂“觀”,指觀察生活, 認識社會。毛澤東詩詞以史寫詩,以詩証史, 因而成為洞察中國社會滄桑巨變的生動教材。所謂“群”,指交流思想, 統一認識,促進和諧。毛澤東詩詞思想深邃,感情真摯,把“群”的功用發揮到了極致。所謂“怨”,指針砭時弊,表達不滿。毛澤東詩詞痛斥舊社會、舊政權、舊軍閥的黑暗、腐朽、沒落,也宣 泄對西方列強、反華勢力、強權政治的鄙視、嘲諷、鞭撻。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