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勇
2023年11月13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萬古奔騰中書寫了雄壯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水源地、生態寶庫、黃金水道,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環境支撐。歷史上,中華民族的先民發揮聰明才智,興利除弊、開發維護,讓長江發揮出農業灌溉、生活飲用、水運交通、捕撈養殖、工礦用水等功能,為大江大河治理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不同歷史時期,長江發揮的功能不盡相同。在早期人類活動中,長江主要承載著農業灌溉、生活飲用、自然捕撈等功能。隨著生產技術進步,水運交通、人工養殖、工礦用水的功能日漸增強。同時,長江發揮功能的具體方式在不同歷史時期也有差異。如早期的農業灌溉和生活飲用主要靠人工擔負、興建堤堰、人力水車等來實現,這方面留下了許多史書記載和文物遺跡,如都江堰水利工程、長江上游宏大的梯步擔水場面、獨具特色的龍骨水車等。特別是聞名於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深淘灘、低作堰,將灌溉、防沙、防洪等功能集於一體,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堪稱古代世界內河水利工程的典范。
在水運交通方面,早期主要依靠木船運輸的時代,面對長江的不同水文狀況,人們創造出數百種船隻。特別是長江上游河道復雜,為方便航運,人們因地制宜設計木船船型,在世界上較早使用水密艙位技術。而在長江下游地區,河道寬闊,航運較為便利,人們開鑿了溝通南北的人工運河。如著名的京杭大運河,使東西交通與南北交通互聯成網,進一步放大了長江的航運價值,由此出現了歷史上的南糧北漕、皇木進京、滇銅京運等重大國家工程。水運交通的發展,為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物流和人流基礎。
日積月累、不懈探索,人們用水、防水、治水逐漸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自發走向自覺。歷史上長江上游地區不斷實施炸除險灘、開鑿纖道、修筑束水壩等航道整治工程,人們為航運的順利和安全費盡心力。到了近代,機動船進入長江后,上游航道的整治更加頻繁,航運的現代化與航道治理同步發展。同時,內河航運的繁盛也孕育出獨特的長江航運文化。如規模宏大的拉纖場面、梯級碼頭與城門景觀、特殊的河道灘險地名、內容豐富的川江號子、大量川江路引文書等,特色鮮明、內容豐厚。
在古代經濟重心不斷東移南遷的背景下,長江中下游地區逐漸成為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區域。近代開埠通商往往也是沿長江而上,長江干流邊的許多城市成為工商業重鎮。這種沿江而成的工商布局充分利用長江工業用水和物資運輸之便,逐漸形成了長江經濟帶,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長江下游,人們充分利用水土沖擊擴展形成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在岸邊和江心洲發展農業、養殖業、手工業等,推動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日益發達。
長江在惠及人類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自然災害,幾千年來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在防災減災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長江流域的先民們較早認識到,上游泥沙東流形成的淤積往往會加大洪災程度,而這多是由於“伐山砍木”“土石隨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漲”所致,因此人們很早就開始關注並治理上游水土流失。長江中游的荊江地區,河道蜿蜒如九曲回腸,泥沙淤積形成懸河,歷代先民不斷興筑加固河堤,形成著名的荊江等江防大堤,同時也興建了荊江、漢江等許多分洪區。在長江下游航運中存在風災危險,人們開辟了許多避風港灣。治水特別是治理長江這樣難度大、規模大的水利事業,需要集中決策、統一指揮、團結協作,要求社會成員統一意志、匯聚力量,形成足夠強大的戰斗力,這對中華文明中集體主義、團結合作精神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
歷史上,中華民族的先民在長江治理方面採取綜合治理方針,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多措並舉、揚長避短,不僅推動長江流域的經濟社會繁榮發展,而且最大限度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讓生態和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在漫長歷史歲月裡彰顯並積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作者為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3日 10 版)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