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
分享

 初唐詩壇的年少英才——王勃

汪建新

2024年05月21日14:11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的“初唐四杰”,揭開了光輝燦爛之唐代文學序幕。王勃(650—676年 )是初唐四杰之首,著作甚豐,今存詩80多首,存文(包括賦、 序、表、碑、頌等)90多篇。 王勃年少英才,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言, 一段在滕王閣上洒墨揮毫的傳奇,給后人留下無盡的欽贊和喟嘆。

名門世家 少年得志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其祖父王通,曾在成都擔任司功書佐,掌戶口籍賬之事,后棄官歸裡,以著書講學為業,著有《元經》《中說》等,死后門人謚曰“文中子”。《三字經》把他列為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庄。”王勃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這也讓王勃從小就接受諸子百家思想的熏陶。

王勃自幼聰慧過人,《舊唐書》記載 :“六歲解屬文, 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王勔、王勮)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 :‘此王氏三珠樹也!’”王勃9歲時讀大學問家顏師古的《漢書注》,寫了10卷《漢書注指瑕》,指出注中的錯謬之處,可惜這部書早已散佚。13至14歲時,他從龍門來到京師長安,拜名醫曹元為師,學習《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 明堂玉匱之數”已經通曉不少。

663 年,13歲的王勃寫出《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尋找機會,積極入仕。664年,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14歲的王勃寫了《上劉右相書》,直陳政見,並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劉祥道看到“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 之語驚異不已,贊王勃為“神 童”,並上表舉薦。

656 年,唐高宗在隋朝乾陽殿的基礎上建造乾元殿。 665年,乾元殿落成,15歲的王勃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上文字綺麗的《乾元殿頌》。 唐高宗見此頌詞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嘆不已:“奇才, 奇才,我大唐奇才!”666年, 16歲的王勃通過李常伯上《宸游東岳頌》一篇,參加當年的幽素科考試,金榜題名,隨后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少不更事 惹禍遭逐

王勃的才華,受到唐高宗兒子沛王李賢(武則天次子) 的垂青,被延攬為沛王府侍讀。但沒過多久,這位年輕人就惹禍了。沛王李賢和英王李哲(后改名李顯, 武則天三子)斗雞。王勃一時興起,寫了篇《檄英王雞》。《檄英王雞》贊美雞的高貴和與眾不同,寫到表現英勇的雞在搏擊中撕下對手的肉,勝利時應該得到大家的歡呼 ﹔表現懦弱的雞應該拉去行刑,要斬盡殺絕,不能讓它們連累家族。這篇檄文本屬游戲之作,王勃無非是想用來討好一下李賢。可他偏偏採用了官府征召或聲討時才會用的文體,加上王勃名聲在外,人們競相傳閱。檄文傳到唐高宗手裡, 他一看,就怒了:“歪才, 歪才!二王斗雞,王勃身為博士,不行諫諍,反作檄文,有意虛構,夸大事態,是交構之漸。”唐高宗當即下詔免除王勃官職,將他逐出長安。

王勃被逐,悶悶不樂,這在日后的部分作品中得以體現。王勃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寫到 :“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岳,坎坷於唐堯之朝 ﹔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

第一次惹禍不久,王勃又攤上大事了,這次付出的代價更大。671年,遠離京師已久的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時任虢州司法,虢州藥物豐富,而王勃又精通醫藥,便為他在虢州謀了個參軍的閑職。王勃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沒入官府的奴仆曹達犯了罪,逃到王勃處隱匿起來。王勃擔心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滅口,結果犯了死罪。幸逢大赦減罪,革除官職。 他不僅自己丟官,還連累父親王福畤從雍州司功參軍被遠謫為交趾縣令。676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省父返回時,不幸在南海溺水而亡。

詩才卓越 膾炙人口

王勃在文學創作上突破當時文壇盛行的宮體詩的束縛,把詩歌從宮廷、台閣的狹小范圍中解放出來,逐漸走向廣闊的社會人生,以迥異於宮廷詩的“骨氣”,開啟了盛唐之音。 王勃的詩意氣風發、壯懷激烈而又神採飛揚,充分表現出不甘人下的進取精神。楊炯說其詩“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

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為例,這是王勃在京城長安送別杜姓朋友前往蜀地任縣尉時所寫。蜀川指西川,即今四川岷江流域,也作蜀州,該詩亦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詩曰:“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該詩開合頓挫,氣脈流轉,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首聯描畫出送別地的形勢和風貌,隱含惜別的情意。頷聯為寬慰之辭,點明離別的必然性。頸聯表達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

這首詩可與盛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高適《別董大》 等詩相媲美。明人胡應麟《詩藪 · 內編》曰:“唐初五言律, 惟王勃‘送送多窮路’‘城闕 輔三秦’等作,終篇不著景物, 而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 啟盛、中妙境。”明代施光重《唐詩近體》稱其“前四句言宦游 中作別,后四句翻出達見,語 意迥不猶人,洒脫超詣,初唐風格”。

光昌流麗 一文千古

王勃的詩獨樹一幟,《滕王閣序》更是其扛鼎之作,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學寶庫中熠熠生輝,號稱天下第一駢文。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贛江東岸,此地贛江與撫河故道交匯,風景絕佳。65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江南洪州都督,於此地建樓,故名“滕王閣”。

675 年,王勃獲赦出獄近兩年,他想念被貶交趾的父親,決定去看望他。重陽節這天,他抵達南昌。恰逢洪州都督閻伯嶼重修滕王閣告竣,邀請同僚賓朋盛宴慶賀,王勃受邀赴宴。酒菜齊備,高朋滿座,絲竹繞梁。酒酣耳熱之際,王勃飽蘸濃墨,落筆如行雲流水。當閻都督聽到“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時, 由衷贊嘆 :“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 ”片刻之間,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橫空出世。

《滕王閣序》不僅描繪了滕王閣的壯麗景象,更通過對歷史典故的引申,表露王勃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文章辭藻華麗、意境深遠,除少數虛詞以外,全文對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 ﹔通篇用典,自然而恰當, 典雅而工巧。

676 年,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拍案叫絕,急令下詔招他還朝,可惜王勃已經溺水身亡。在王勃筆下,駢文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自他之后,駢文開始逐漸衰頹,乃至中唐發起古文運動,駢文便隻剩下 一聲微弱的嘆息。

江山代有才人出,開盛唐詩音的“英俊天才”在秋水長天裡,和今天的我們遙相呼應。“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心靈深處的絕響,始終感染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新的歷史節點上奮發前行。

(來源:《秘書工作》,2024年5月,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