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

王強

2025年02月05日08:30    來源:中國軍網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將其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舉措任務,為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深刻認識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的重大意義

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証、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與文化的結晶,是一種獨特的道德體系,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價值。

涵養社會文明風尚的有益資源。崇德向善,明德惟馨。道德之於人、之於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塑造了我們的道德觀念和思維方式,影響著社會的風俗習慣、文明風尚。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等,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准,潛移默化地浸潤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隻有善於從中華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風范,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才能不斷夯實道德之基,推動並形成健康向上、積極樂觀、正氣充盈的社會風氣,為社會文明風尚的培育提供豐富的文化底蘊。

促進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支撐。“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化的繁榮興盛起到積極作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離不開中華傳統美德深厚肥沃的土壤。歷史告訴我們,沒有道德的文化是無根的,無法形成先進的文化內容和文化發展方式。加快推進文化繁榮發展,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都不能忽視社會效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所蘊含的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等人文理念,滋養和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為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凝聚了共識、匯集了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堅實根基。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華文明蘊含的豐富、獨特的美德因素,不僅鑄就了中華文明的特質,而且通過深刻影響中國的發展進步和中國人的道德世界而鑄就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品質。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既離不開物質生活的改善,也離不開精神生活的豐富、思想道德及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比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更好構筑起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准確把握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的時代要求

美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實踐,它會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鍵是我們怎麼樣去把握它,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精神,去很好地理解和運用。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持續不斷地用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滋養人們的心靈。

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對待中華傳統美德。“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禮敬自豪的態度,是從文化自信的高度認識中華傳統美德的時代價值,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可,從情感深處真正接受,從行動上真正踐行。習主席強調:“謙讓,謙虛,和為貴,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基因中,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自覺傳承這種精神。”我們要充分發掘文化經典、歷史遺存、文物古跡承載的豐厚道德資源,弘揚古聖先賢、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用蘊含其中的精髓精華滋養當代中國人的道德世界,讓中華文化基因更好植根於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

深入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傳統美德。“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在堅守道德底線方面,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人為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推崇“君子憂道不憂貧”,要恪守“良知”,做到“俯仰無愧”﹔在樹立道德理想方面,強調“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人要“止於至善”,倡導“兼善天下”“利濟蒼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要在學理上、邏輯上、實踐上不斷創新、豐富發展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深入闡發蘊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審美情趣等價值理念,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寶貴資源,增強人們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不斷提高人們道德水平,提升人們道德境界。

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傳承創新。沒有創造性轉化,傳統就是傳統,永遠不會變成現實﹔沒有創新性發展,歷史就是歷史,永遠不會走向未來。中華傳統美德既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必須充分彰顯其時代價值和永恆魅力,使之與現代文化、現實生活相融相通,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實踐的鮮明標識。要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傳統美德的生命力,對先人傳承下來的文化和道德規范,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形成引領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在新征程上更好傳承發展中華傳統美德

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賦予文化領域的重要使命。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必須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讓中華傳統美德在新征程上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系統抓建,讓美德傳承更加深入。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涵蓋了個人品德、家庭倫理、社會行為等多個層面,內容博大精深,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一項系統而長期的工程。系統抓建,既要注重布局的協同性,統籌物質與精神、傳統與現代、文化與文明、理論與輿論、事業與產業等要素,加強對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的整體謀劃、全面布局、協同配合、高效推進﹔又要注重內容的系統性,克服對中華傳統美德某一片段、某一領域、某一觀點的碎片化詮釋,全面完整呈現中華傳統美德的歷史根基、精華內容、載體形式、邏輯體系,推動美德傳承更加深入人心。

率先垂范,讓美德傳承更加主動。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善於從中華傳統美德中汲取政德滋養,用優秀傳統文化正心明德,在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以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引領社會充盈清風正氣、蓬勃朝氣。要倡導為政以德、慎獨慎微、廉潔齊家等傳統美德,賡續好中華民族的道德基因和血脈,以優良黨風政風引領社風民風。

融入實踐,讓美德傳承更加生動。構建立體化傳播,打造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平台,推動內宣與外宣相得益彰,既讓中華傳統美德走進千家萬戶,又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共建立體化育人格局,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發力,營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挖掘傳統節日道德資源,讓傳統美德走進大眾生活,弘揚蘊含其中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行為規范等,使之更好融入日常、貼近生活,達到“日用而不覺”的效果。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