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數字化帶來教育多維度深層變革

吳戰杰 錢冬明

2025年02月25日08:3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數字化帶來教育多維度深層變革

【專家視點】

近年來,教育數字化戰略持續深化,大中小學校紛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推進教學過程個性化、優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習效率,並為師生減負提供有力支撐。2025年DeepSeek大模型推出,通過算法優化提供了低成本、高性能的AI應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數字化,並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涉及教學理念、管理模式、教師發展等多維度的深層變革。

夯實基座,深度應用

經過多年發展,教育數字化取得顯著成績。目前,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接入率達100%,學校出口帶寬均在100M以上,實現無線網覆蓋的學校數量超過21萬所。99.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網絡教室,總數量超過400萬間。全國多數地區和學校建立了智慧教育平台,這些平台集成了教育資源、在線課程、學習管理等多種功能。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積極建設教育資源庫、在線圖書館等資源系統。這些系統不僅包含了豐富的課程資源,還具有個性化學習推薦、智能答疑等功能。各類教育管理軟件、學習App的不斷涌現,為教育管理、教學實施和學習支持提供了保障。

隨著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快速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教育數字化的深度應用,數據治理成為教育行業的重要議題,教育部推出《教育部機關及直屬事業單位教育數據管理辦法》等管理辦法。宏觀層面,教育部通過對學生、教師、基礎信息的宏觀數據採集分析,充分研判國家的基本教育運行狀態,為“雙減”、教育均衡等在政策層面提供了良好支持。

2021年,教育部批復上海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區,這也是國內首個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區。上海市在教育數字基座建設、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重點項目的建設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礎設施、數據基礎和應用模式。

通過教育數字化建設,全國在辦學條件、資源供給、學生支持等層面推進了教育均衡。數字化平台讓優質教育資源(如名師課程、電子教材、在線實驗室等)突破地域限制,實現城鄉、區域間的共享,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偏遠地區師資短缺的問題。數字化轉型帶來以“三個課堂”為代表的混合式學習,減少了對傳統課堂和教師數量的依賴,使教育更加靈活、更適應個體需求。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學習方案,縮小學習差距。

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為例,該平台整合了全國優質教育資源,為師生提供在線學習、教學管理、智慧評測等一站式服務。據統計,截至2024年5月15日,平台頁面瀏覽總量已達405.40億次。國家搭建教育資源平台,提供免費優質課程、名師課堂、虛擬實驗室等,農村學生可以享受到與城市學生相同的教學內容。廣州黃埔區在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中央電化教育館)的指導下,利用教育數據分析技術,開展學校數據治理的應用研究。湖南師范大學附屬黃埔實驗學校開展基於數據治理的課后430校內課程的精准建設策略研究,綜合利用選課數據結合調查數據,對課程設置、資源分配、效果評估等問題開展針對性分析,初步實現了構建個性化課程體系、提高報課率、提升教學管理效能等目標。

以數見人,賦能減負

教育數字化從宏觀上打通了全國教育資源在內容和信息供給層面的差異性,提升了整體的教育公平。在微觀層面,隨著數字化的快速推進,大數據賦能學生過程性精准評估,讓教學過程有據可依。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數字化發揮了數字教育資源的小粒度、可重復學習特性,實現在干預過程中的“一人一策”“一人一課”,開發了分層教學、翻轉教學等各種教學模式,有力促進了教育的個性化。

個性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學生減負。作業負擔過重是長期以來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關鍵問題。傳統作業模式難以精准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部分學生學習效率低下。智慧評測系統的應用,使得學生能夠獲取個性化學習報告,精准定位知識薄弱點,優化學習路徑,避免盲目學習。近年來,各地各校紛紛試點“智慧作業”系統,以個性化推送、智能批改等方式優化作業管理。上海市閔行區是首批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該區積極進行基於數據實証的教育督導評價變革的實踐探索,從2010年開始探索基於平板和智慧紙筆的智能教學系統,構建“閔智”作業系統,增強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實現不同學生不同作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師可以利用智能平台快速掌握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系統分析的結果,精准調整教學策略。這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也使教師有更多時間投入教學研究和個性化輔導。

全新的教育體系正在形成

人工智能是未來科技發展的主旋律,不僅能賦能教育領域的各個應用場景,也必然加快學習的個性化發展。DeepSeek大模型通過算法優化提供了低成本、高性能的AI應用,同時通過開源策略大大降低了教育系統使用AI的成本。區域教育系統或者學校可以構建自己的個性化AI系統,實現本地數據的訓練,構建本地知識與大模型融通的整體AI支撐系統。目前,通過個體數據訓練,很多學校在嘗試建立個性化的學伴和指導系統,同時通過AI建立教師評改助手、教研助手等。這些積極的變化將大范圍、深層次地改變整體教育教學邏輯,構建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系統。

人類歷史是個體通過社會信息交換構建群體知識體系,形成社群,建立分工系統的過程。近代規模化教育大大推進了知識大范圍傳播,建立全球化統一基礎知識系統,為工業化提供了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持。隨著智能革命的到來,傳統的教育—知識傳播體系需要深度改革。社會的人才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創造性人才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知識傳播擴散方面,AI構建了快速收集、訓練、產出知識的全新路徑,知識傳導性的教育底層合法性被突破,一種全新的教育體系在未來幾年內將快速形成。隨著社會需求側拉動及AI能力供給側的推進,未來的教育將成為突出個體創造性培養的個性化、智能化系統。

(作者:吳戰杰、錢冬明,分別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博士,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