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價值理念是發展道路的內核

張城

2025年03月31日08:51    來源:學習時報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要經濟物質上富裕,也要精神價值上富足。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庄大道,這條發展道路的內核就是價值理念。有什麼樣的核心價值理念就會走上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思想文化上的自信自強,首先就表現在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核心價值理念之自信。核心價值理念在一定社會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它是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國家凝聚人心共識的思想基礎,是社會同心同德、團結奮斗的力量之源。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有標識自身的獨特價值理念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能長盛不衰、興旺發達,就必須有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理念,必須有一致遵循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這方面缺失,那麼社會共同體成員就會莫衷一是,行無依歸,“無所措手足”,這個民族、國家的事業就無法順利推進。而任何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並非自然而然就存在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結構的多樣化必然導致人們思想意識的多元化。因此,要凝聚起全社會的思想意志和精神力量,就必須形成一套與其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核心價值理念,這樣才能整合社會意識,維護社會秩序,推進事業發展。

不同民族、國家由於其社會環境和發展歷程不同,產生形成的核心價值理念各有其特點。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體系和文化基因。中華民族的先人很早就提出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敬德保民的治國理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追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道德倫理,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理念,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共生思想等。這些價值理念,既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又有一脈相承的連續穩定。特別是在總結提煉中華文明特性基礎上,逐步形成以“仁、義、禮、智、信”等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文明核心價值理念,這是我們生而為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也是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盡管對古代核心價值理念有各種不同認識,但這套核心價值理念總體上維系了兩千多年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和社會秩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為什麼幾千年能夠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脈相承的價值追求。”

在西方社會由傳統步入現代之際,資產階級發起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高呼解放被封建統治長期壓抑的人性,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價值理念,以個人本位主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隨之形成,這為資本主義道路的開辟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即使在當今社會,各國仍然十分重視其核心價值理念,具有社會共識的價值理念也都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中國道路的價值底蘊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由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等諸多因素決定。中國之所以能夠走上這條符合國情民意的發展道路,是在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這條道路來之不易,有其價值理念之深厚底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立足自身國情和實踐,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採東西方各家之長,堅守但不僵化,借鑒但不照搬,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由此可見,我們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深遠的歷史淵源和廣闊的思想資源,鮮明揭示出中國道路的價值底蘊。

中國道路的價值內核源於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社會主義,這是從馬克思主義那裡來的”。馬克思主義盡管誕生在一百七十多年前,但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迄今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它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對自身的價值追求毫不掩飾,即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以全人類解放為己任。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之命運。中國共產黨旗幟鮮明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當代中國發展道路的價值理念內核,本質上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追求的一脈相承、一以貫之。

中國道路的價值內核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走上這條道路,跟中國文化密不可分。我們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內在的基因密碼就在這裡,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基因。”牢固的核心價值理念,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如果數典忘祖,拋棄或者背叛自己的文明傳統,就等於割斷了發展道路的精神命脈,那就更談不上有什麼發展可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文明獨特的價值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為中國道路提供價值理念支撐,就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尋找源頭活水、汲取豐富營養,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中國道路的價值內核源於借鑒吸收人類社會優秀文明成果的開放胸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堅持弘揚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並不排斥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價值理念自信的顯著標志。秉持開放包容,就要更加積極主動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提升核心價值理念的凝聚力,還是對外增強中國價值觀念的感召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的大氣象大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鮮明的價值立場

當代中國,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應該堅守什麼樣的核心價值立場?這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發展道路的核心價值立場必須同自身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廣大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歷經長期探索實踐,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創新突破,我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世界上越來越多有識之士開始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感興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自己發展道路的核心價值立場,只要認定了認准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奮勇前進。

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黨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權勢團體、特權階層的利益,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們黨歷盡千辛開辟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方現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資本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為中心,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務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導致貧富差距大、兩極分化嚴重。”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民至上,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價值立場。“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價值追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鮮明特點。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無論歷史傳統、國情稟賦,還是價值立場,決定了我們不能走西方現代化破壞掠奪的老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廣闊前景。

和平發展的價值立場。和平性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以和為貴”始終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一以貫之的價值理念。從歷史上來看,中國既沒有侵略殖民的基因,也沒有向外傳教的沖動。“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以暴力征伐進而殖民掠奪,更是聞所未聞。從新中國七十多年歷程來看,中國從未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沖突,從未侵佔過別國一寸土地,是將和平發展寫入憲法和執政黨黨章、上升為國家意志的唯一大國。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經歷了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知和平之寶貴,決不能再走戰爭殖民等西方式現代化老路,也決不會搞文化霸權,把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於人,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各國的發展道路應由各國人民選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必須倍加珍惜。我們始終堅信,有著新中國七十多年發展道路的歷史經驗,有著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底蘊,有著鮮明價值立場的理念支撐,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我國發展道路對世界的發展貢獻必將越來越大。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