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長洪 劉斌
2025年04月01日08:26 來源:光明日報
【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在我國對外開放的長期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取得巨大開放成就的同時,提出並創立“開放型經濟”理論,成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鮮明特征。構建中國開放型經濟學,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圍繞研究對象、發展脈絡、世界意義等核心命題,形成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
中國開放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脈絡主線
中國開放型經濟學的實踐起點始自新中國成立后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的初步探索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在經濟建設方面“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針,作出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中國從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轉型速度明顯加快。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征是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齊頭並進。經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開放探索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實踐發展,形成中國特色開放型經濟理論的條件已經具備。
中國開放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開放經濟要素的稀缺性引致的開放模式選擇問題。研究范疇不僅聚焦開放經濟體系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而且關注開放經濟體系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以及全球經濟治理問題。研究重點主要涉及四個基礎性問題:一是揭示中國漸進式對外開放的基本規律,二是總結中國企業培育和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經驗,三是分析共建“一帶一路”蘊含的新型國際經濟平衡觀,四是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中國開放型經濟學的脈絡主線圍繞兩個核心問題展開。
一是為何開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國的對外開放始終服務於這一歷史任務。開放發展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我們黨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通過設立經濟特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重大舉措,成功實現全方位開放,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創造了經濟總量增長近400倍的“中國奇跡”。開放合作是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徑。我們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通過擴大開放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顯著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生動詮釋了“開放為了人民、開放依靠人民”的發展理念。開放包容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動擔當。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倡議、進博會等平台,為全球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用實際行動彰顯“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的大國胸懷。從建立自貿試驗區到實施外商投資法,從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到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國始終以開放促改革,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種“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的實踐邏輯,既破解了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又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二是如何開放。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外匯和資本短缺問題,中國對外開放主要以招商引資和加工貿易為主。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大幅度削減關稅稅率,加快推進制造業領域開放,當前制造業開放已達到國際較高水平。在貿易領域,中國連續多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與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關系。當前中國的關稅總水平僅為7.3%,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加權平均關稅僅為4.4%,甚至低於部分發達國家,超額完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承諾。在投資領域,2024年版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由31條減至29條,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清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當前,對外開放的重心正逐漸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全面轉向制度型開放。
中國開放型經濟學的主要特色
中國開放型經濟學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基礎上的一門科學,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體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實踐特色。
中國開放型經濟學是在“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過程中形成和完善的。實踐指引和問題導向是中國開放型經濟學的鮮明特色。中國的對外開放沒有現成模式可參照,不可能照搬其他國家的已有做法,只能依據自身國情“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完善,進而形成中國開放型經濟學的規律性認識和基礎性理論,再去指導未來的對外開放進程。中國對外開放的故事內容豐富,獨具特色,所有故事基本圍繞“三對關系”展開:一是行業開放與區域開放的關系,二是對國內企業開放與對外資企業開放的關系,三是邊境開放與邊境后開放的關系。從40多年前開辦經濟特區,到20多年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再到今天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港,都在圍繞這三對基本關系推動產業升級,隨著開放的逐步深入,三對關系逐漸呈現融合趨勢。這三對基本關系貫穿中國對外開放的具體實踐,並逐步推動形成“漸進式開放”“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國內國際雙循環”等開放型經濟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又反過來指導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實踐。
中國開放型經濟學是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的對外開放理論體系。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升級是“動態變化”的。在對外開放初期,我們充分釋放勞動力紅利,積極融入世界市場,通過招商引資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在對外開放持續推進的過程中,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價值鏈攀升。正是不斷通過資本積累和產業升級夯實經濟基礎,通過對標高水平經貿規則完善制度建設,最終形成產業結構持續升級的“螺旋體系”和“內生動力”。
中國開放型經濟學的重點任務是分析“有為政府”在“有效市場”中的能動性問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新實踐,既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又充分釋放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造性地構建起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的制度框架。中國對外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從改革開放初期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出口加工區、綜合保稅區,到今天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港相關政策舉措的成功實施,都是“有為政府”在開放型經濟體制構建中有效作為的生動體現。
中國開放型經濟學的世界意義
構建中國開放型經濟學,可以給發展中國家進行對外開放帶來重要啟示。
在對外開放的道路選擇方面,通常而言,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道路一般有兩種不同的路徑,一種是“依附模式”,也就是依賴於發達國家,這種模式容易陷入“低端鎖定”﹔另一種是“自主模式”,這種模式更有利於產業結構升級。
在對外開放的路徑方面,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生產網絡一般分為產業承接和產業升級兩個階段,很多發展中國家長時間停留在第一個階段,很難進入第二個階段。中國的對外開放是從接觸世界、融入世界開始的,然后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行資源與要素互補,通過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部門國際競爭力,將一國潛在優勢轉變成現實的國家競爭優勢,這對后發國家的對外開放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在對外開放的模式選擇方面,中國的對外開放在時間、空間和對象方面始終是漸進式展開的。在開放次序上,從制造業開放到服務業開放,從地理范圍上“向東開放”到“全方位開放”,從邊境開放到邊境后開放,都體現了漸進式展開的顯著特點。中國對外開放的實踐也証明,漸進式開放對於發展中國家保持長期而穩定的發展至關重要。
在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的協同方面,內因決定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中國對外開放的成功既依賴於中國市場的開放,也依賴於我們自身的艱苦奮斗,兩者缺一不可。這一經驗也表明,發展中國家在採取開放貿易政策的同時,必須充分激發國內要素的能動性。
(作者:裴長洪 劉斌,分別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紅天講席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