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投資於人”激發創新活力

劉明熹

2025年04月01日08:32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投資於人”激發創新活力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新產業、新業態、新賽道加速形成。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2024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超過3.6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投資於物”,又需要“投資於人”。也就是說,要在做好對基礎設施、技術裝備、試驗平台等“物”的投資的同時,注重對“人”的投資。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人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勞動資料的升級與勞動對象的擴展均依賴人的知識積累。如,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機器人等的研發、應用和維護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智力投入,數據等能夠成為重要勞動對象也依賴人的認知提升和思維創新。因此,重視“投資於人”,推動“人”這一重要生產力要素的躍升,將對其他生產力要素產生連鎖反應,最終實現生產力的質變。

“人”是贏得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關鍵資源。人力資本理論認為,迅速擴大的人力資本存量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增長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主要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也印証了這一觀點。美國斯坦福大學通過人才供給、產學研結合機制的引入,孵化了硅谷的創新生態,推動學術成果快速轉化為商業產品。日本通過建立終身學習體系不斷更新國民技能,確保產業轉型時產生的技術需求能被迅速滿足,這成為其半導體產業多次復蘇的關鍵一招。因此,重視“投資於人”,提升“人”作為知識創造、傳承載體的能力,有助於實現人力資本的積累,釋放勞動者的創新活力與生產效能,進一步形成一國的智力資源儲備,使該國在激烈的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當前,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傳統人口紅利減弱、消費需求有待提振等問題。重視“投資於人”,通過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投入,提升人力資本質量,激活內需與創新潛能,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有利於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

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加大對“人”的投資力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具體應做到“三個並重”。

一是投資於“點”與投資於“面”並重。一方面,在加大對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等熱點領域人才支持的同時,兼顧對其他有發展潛力領域人才的培養。許多看似冷門的領域可能正孕育著未來的變革力量,如石墨烯最初只是實驗室中一種並不太被人看好的新奇材料,經過多年投入和深入研究,已在電子、能源、材料等多個領域展現出顛覆性應用前景。另一方面,在有針對性支持拔尖創新人才、行業領軍人才的同時,加大對普通科研工作者的保障。科技創新既需要“頭雁領航”,也離不開“群雁齊飛”。應充分認識到普通科研工作者在創新鏈條中的基礎性價值,建立能夠體現其價值的收入分配機制,讓他們心無旁騖鑽研,厚植創新根基。

二是投資於“眼前”與投資於“未來”並重。既要加大對當前國家關鍵急需領域人才的支持,也要面向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識別、培養一批“潛力股”。我國一些基礎產品和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關鍵環節存在“卡脖子”風險,要對相關領域人才培養超常規布局,完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緩解我國的“燃眉之急”。在培養未來人才時,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牢固樹立對“人”的投資是長期投資的理念,防止拔苗助長,避免急於求成。在基礎教育階段,注重夯實知識根基、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大膽質疑、勇於探索﹔在青年人才成長階段,營造寬鬆包容的發展氛圍,在各類人才計劃、項目中加大對處於職業生涯早期人才的支持,鼓勵他們以“十年磨一劍”的心態在各自領域深耕。

三是投資於“硬需求”與投資於“軟配套”並重。既要加大對人才在儀器設備、網絡環境、數據資源等“硬需求”上的資金支持,又要強化對人才關心的職業發展、工作環境、落戶住房、醫療教育等“軟配套”的精准保障,解決人才干事創業的后顧之憂。高標准建設創業服務平台與人才供需對接平台,完善創業扶持政策,破除制約人才合理流動的壁壘,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責編:黃瑾、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