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
2025年04月02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加強服務供給能力建設,支持服務消費場景創新、業態融合、產業集聚。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正以顛覆性姿態重塑傳統消費空間。這場技術革命不僅打破了物理場景的邊界,更催生出“體驗即消費”“數據即服務”等新范式。
技術重構下,消費內涵從“交易場”向“價值場”轉變。傳統消費空間往往以商品交易為核心,而新技術帶來的最大變革在於將“人、貨、場”的關系升維至價值共創層面。如智能試衣鏡通過三維建模實現“一秒換裝”,AR技術讓商場成為虛實交織的沉浸式樂園,外骨骼機器人幫助老年游客攀登泰山……這些場景的涌現,標志著消費行為正從單純的商品購買轉向對品質生活、情感體驗和文化認同的追求。
新技術的滲透,本質上是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消費升級提供可持續動力。在供給側,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結合,讓“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成為可能。如某電商平台利用AI算法分析用戶行為數據,將推薦准確率提高至75%,庫存周轉效率提升40%﹔北京某商場引入智能導購機器人后,顧客停留時間延長30%,連帶消費率提升18%。在需求側,虛擬現實技術將文旅消費從“看景點”升級為“入場景”。敦煌莫高窟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復原壁畫原貌,游客可借助VR設備與千年文明對話。更深遠的影響在於技術對產業生態的重構。人形機器人、數字孿生、6G等前沿技術正在開辟萬億級市場。一些省份已率先布局“人工智能+消費”培育工程,通過政策引導推動智慧養老、數字醫療等新業態落地。這些實踐表明,技術不僅是工具,更是孵化新質生產力的土壤。
新技術與傳統消費空間的融合,需要突破空間、模式與制度的三重邊界。一是實現物理空間的智能化再造。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改造將傳統消費空間從“場所”升級為“場景”,通過技術實現時空延展與情感共鳴。借助5G基站、物聯網傳感器和AR互動裝置,這條百年商業街變身“數字孿生街區”。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即可解鎖歷史故事,AI導覽系統根據實時人流規劃最優路線。二是實現商業模式的生態化演進。“跨界融合”成為關鍵詞,文旅與科技的碰撞催生沉浸式戲劇,零售與藝術的結合打造美學消費空間,醫療與AI的聯動開啟遠程問診新時代。三是實現制度系統的適應性變革。技術創新亟須政策護航,數據安全、算法倫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挑戰仍待破解。這就需要政府加快完善標准體系,在鼓勵創新與防范風險間尋求平衡。
推動新技術與傳統消費空間的深度融合,須構建“技術研發—場景落地—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一方面,企業要以需求側變革倒逼技術創新。如針對銀發群體的健康監測需求,可穿戴設備企業開發出具備跌倒預警、慢性病管理功能的智能手環。另一方面,產學研協同至關重要。如清華大學與某零售集團共建“智慧商業實驗室”,將學術成果轉化為商場熱力分析系統,有效提升了商戶租金定價精准度。
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交匯點,新技術與傳統消費空間的融合已不僅是商業命題,更是關乎經濟增長、民生改善、文化傳承的時代課題。
(作者:曹慧,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特約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