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仕菊
2025年04月02日08:38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視點】
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命題,二者本質上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體兩面。如今,兩者的關系已從“零和博弈”演進為“共生共榮”,這個過程本質上也是人類文明形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遷的實踐探索。上海金山區的實踐,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以綠色動能驅動產業升級,正是當下中國奮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以良好生態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范例。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實踐証明,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能夠挖掘和培育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和后勁。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新路徑,利用自然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壯大“美麗經濟”,這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導,各地都因地制宜進行實踐,如福建寧德,依托良好的資源稟賦,拓展生態富民新路徑,森林旅游、康養等新興產業成為林業經濟新增長點。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新質生產力具有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更好集聚資源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符合高效、智能、綠色、可持續等特征的新業態新模式,實現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如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資源化利用率達98%,年節約用水成本超2億元。
通過制度創新構建長效保障機制。通過完善相關機制,協同推進本區域內部的產業升級,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礎。這需要將政府主導的“有形之手”、市場驅動的“無形之手”與社會參與的“共建之手”深度融合,使生態賦能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實現高質量發展從“願景”到“常態”的跨越。
堅持系統觀念促進效果的“涌現”。生態賦能不是簡單的“生態+經濟”疊加,而是通過系統重構實現發展范式的根本轉變。生態優勢轉化需統籌資源保護、產業升級、制度創新等,避免單一維度推進﹔需要注重系統的動態性構建,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間尋求“綠富同興”。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任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基層參與和政策保障齊頭並進,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需求從群眾來、成果由群眾共享、發展靠群眾推動﹔既回應了當前的民生關切,又通過制度設計確保可持續發展,實現了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提供了新范式,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樣本。
(作者:杜仕菊,系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