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為什麼提出“投資於人”

於春海

2025年04月02日08:46    來源:學習時報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投資於人”這一概念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那麼,“投資於人”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投資觀?對於當前宏觀政策導向有什麼樣的意義?

“投資於人”理念立足於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就經濟增長的量化指標來說,“投資於物”往往見效更快。實物投資量的形成,生產規模的擴大,各種硬件基礎設施的增加,能夠直接帶動經濟增長,同時,帶來就業、收入和消費的增長以及民生福祉的改善。但是,過於注重物的投資以及整體產能的擴大,可能會帶來供求之間的失衡,特別是供給與消費需求之間的結構性失衡,即供給結構不能適應動態變化的消費需求結構。新時代以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的不斷擴大,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生活品質。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高品質和有保障的生活的追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

這一主要矛盾變化在宏觀經濟運行層面表現為內需增長乏力現象。從我國需求總量和構成看,我們不能籠統地說內需不足。在總需求當中,我國的投資需求並不低,明顯偏低的是居民消費需求佔比。2023年,我國的投資率(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為41.1%,雖然較2011年的歷史高點下降了5個百分點左右,但是在國際橫向比較中依然明顯高於其他經濟體。2022年,世界平均投資率是27.4%,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平均投資率為33.4%和23.3%。2023年,最終消費佔我國GDP 的比重為56.8%,其中,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39.6%。相比於2010年的歷史低點34.9%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但是橫向比較看,世界平均居民消費率在55%左右,發達經濟體平均居民消費率在59%左右。黨中央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審時度勢地作出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抉擇。擴大內需成為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的戰略支點,通過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引領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

“投資於人”有助於夯實民生改善的根基。“投資於人”是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的要求,其深刻內涵在於將投資導向人的多維度需求、人的全面發展以及高質量增長,在民生改善和高質量增長之間,在宏觀經濟短期平衡和長期可持續增長之間,建立起良性互動和相互牽引。

居民消費首先依賴於可支配收入。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佔人均GDP的比重隻有43%左右。這意味著國內生產過程所創造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並沒有轉變為居民的購買能力。再分配過程也未能有效改善家庭收入佔比偏低的狀況,原因在於要素市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體系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居民消費還依賴於消費意願,也就是消費傾向。我國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相對較低。2023年,我國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為0.68左右,低於2019年前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醫療、養老和失業等社會保障的不足導致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抑制了居民消費傾向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城鎮化進程的不完善進一步壓低了消費傾向。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66.2%,但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卻隻有48.3%,兩者的差異對應著巨大規模的流動人口。流動人口在獲取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依然存在障礙,謹慎性儲蓄動機尤其強烈。

此外,國內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不匹配也對居民消費增長有所影響,部分消費潛力無法轉變為現實的購買力。按照有形產品—無形服務的結構分類,我國的服務供給相對不足。受制於服務的國際貿易成本,難以通過服務進口來滿足國內對服務的超額需求,特別是與民生聯系較為緊密的生活服務需求,比如醫療、教育和養老等。因此,消費增長將受到國內供給越來越強的約束。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改善民生福祉的要求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將越發強烈。服務供給的數量不足,特別是高質量產品和高品質服務的供給不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投資於人”是破解居民消費增長困境、促進民生改善的有效手段。居民消費增長的制約因素,不僅包括就業、收入和社會保障等影響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的因素,而且還包括投資結構和供給結構等影響供給種類的因素。因此,為了提振居民消費,需要的是一個整體性、系統性解決方案。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九項重點任務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投資於人”的政策導向,是對經濟運行規律的科學運用,也是確保2025年重點任務完成的戰略之舉。人是消費主體,更是創新源泉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投資於人”就是要建立消費—投資—創新的互動機制,統籌總需求和總供給,兼顧宏觀經濟短期動態平衡和長期高質量增長,在有效益投資與有潛能消費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夯實消費增長、生活水平提高和民生福祉改善的長期基礎。

“投資於人”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長遠舉措。高質量發展是消費持續增長和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的基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增加育兒補貼和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等,有助於提高生育率,不斷提升人的“量”。加大對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更好地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常住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有助於推動建立終身學習機制,不斷提升人的“質”。這同樣要求將更多的資金資源“投資於人”,不僅能夠培育和增加新的人力資本,而且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人力資本的作用、激發創新活力,夯實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我國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重中之重。人是消費主體、生產主體和創新源泉,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投資於人”就是緊盯“人”這一關鍵點,投資於人的多維度需求,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這既有助於培育強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也有助於增加人力資本,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根基。當然,“投資於人”不是摒棄“投資於物”,而是追求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