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

王偉同

2025年04月02日08:47    來源:學習時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願消費。”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對解決我國消費領域結構性問題、推進經濟行穩致遠具有指導性意義。

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長效機制的重要意義

滿足“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的現實需要。消費是驅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激發經濟活力的關鍵引擎。擴大消費需求不僅能夠直接帶動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還有助於促進創新與產業升級、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消費所帶動的經濟活動能夠反哺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從而促進經濟良性循環。構建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意在通過系統性、穩定性的制度安排,解決消費領域的突出問題,最大程度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實現“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的制度保障。“完整”反映了內需體系的全面性和協調性,意味著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投資再生產等多方面各環節之間相互支撐、協同發展。長效機制強調政策體系的協同聯動,使財稅、金融、產業、投資等政策與消費政策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為內需增長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持﹔長效機制強調提升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減少對外依賴,增強經濟韌性﹔長效機制強調體制機制的順利銜接,在設計和實施擴大內需政策時,確保各個環節、各個階段之間的協調與連貫,避免出現斷檔或沖突,從而實現制度體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的戰略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意味著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是一個主動選擇的長期性的戰略部署。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從全局和戰略的角度出發,無論是掌握發展主動權,還是及時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均要求必須轉變原有的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推動經濟發展向內需主導轉變。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構建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不僅有助於解決短期內需求不足、預期不穩等問題,還能在中長期提升發展潛力,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為擴大內需注入持久內生動力。

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長效機制的主要任務

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內需的需求側改革旨在更好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持續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意願,使社會再生產實現良性循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更好發揮強大生產能力的供給優勢,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效率,以高質量供給引領需求、創造需求。統籌推進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就需要堅持供給和需求雙向發力,短期內可根據供需矛盾變化相機抉擇合理的策略,長期內應著眼於打通供需結合的斷點堵點卡點,找准政策支持和更好發揮市場作用的著力點,在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推動供需良性互動。

釋放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在既有的支持城市消費的政策之上,應將支持農村消費納入擴大居民消費長效機制框架之中,尤其是從城鄉融合的角度挖掘建立長效機制的著力點,聚焦適應城鄉居民消費需求、順應產業發展規律、拓展鄉村多種功能等完善機制建設。與此同時,挖掘不同群體消費需求的發展空間。建立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既要適應消費的共性需求和趨勢,也要充分考慮不同群體在消費理念和偏好上的差異,根據消費群體的新取向和購買力及時作出政策調整。

協調好短期政策激勵與長期制度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擴大內需並不是應對金融風險和外部沖擊的一時之策,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更不是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而是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這表明要從長期性、戰略性的角度認識擴大內需的目標、方向和思路,在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過程中兼顧當前和長遠,逐步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要防止長遠戰略目標短期化,充分認識擴大消費的根本目的是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將消費需求和潛力轉化為生產動力和效益。未來“十五五”時期構建更加有利於促消費的政策體系,需進一步圍繞消費提質升級創新體制機制,有針對性地解決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

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長效機制的政策方向

聚焦“投資於人”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人是消費的主體,也是生產和創新的主體。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投資於人”,要求將更多資金資源用於服務民生,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著力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表明讓居民收入更穩定、保障更扎實,才能夠增強消費能力和底氣,這就要求長效機制建設必須做好居民增收減負的“加減法”。一方面,多渠道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完善就業優先政策,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加快構建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另一方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提高教育、醫療、養老保障能力。聚焦新業態就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完善參保政策措施,增強社會保障可及性。

多措並舉保護消費者權益,使居民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淨化消費市場、維護廣大消費者權益,才能實現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促進形成誠信公平的市場環境。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加強民生領域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價格執法,為各類經營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及時清理對消費的不合理限制,避免“一刀切”和層層加碼。持續優化安全便捷的消費環境。進一步完善質量標准、信用約束、綜合治理、消費維權等制度,加強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提升實物消費質量,加強質量管理和品牌建設。改善服務消費品質,健全標准和信用體系,推行服務認証和消費評價。

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和穩定擴大傳統消費,使居民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願消費。持續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既要穩定擴大傳統消費,穩住消費增長的基本盤﹔更要培育壯大新型消費,促進消費擴容和引領消費創新。根據居民消費習慣變化、消費需求的多樣性完善長效機制建設,賦能產業發展和做優惠民讓利,豐富消費場景,增強居民消費意願。一方面,鼓勵傳統消費轉型升級。加力提升“兩新”政策效能,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提高供給升級與消費升級的匹配度,擴大健康、養老、助殘、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另一方面,支持打造消費新增長點。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大力扶持企業打造國潮時尚和文化消費新場景,打造低空經濟、首發經濟、冰雪經濟等消費新業態。

(作者系東北財經大學副校長、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