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 吳凡
2025年04月07日08:25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長江作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孕育著超過4300種水生生物,形成了獨特且復雜的生態系統。長江生態系統在國土空間生態格局中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數據顯示,四大家魚早期資源量在2018年相較於20世紀80年代減少了90%以上。長江禁漁通過消除高強度捕撈干擾,使關鍵物種獲得自然增殖窗口期,為瀕危物種構建種群恢復的緩沖帶。長江禁漁有助於修復生態系統功能。長江生態鏈中旗艦物種的存續直接影響系統穩定性。江豚等頂級消費者種群的恢復,通過下行效應調控食物網結構﹔刀鱭等洄游性魚類作為物質能量搬運工,其遷徙行為會重啟江湖生態廊道的物質循環。這種協同復蘇促使沉水植物覆蓋率提升,底棲生物多樣性恢復,推動生態系統自組織能力躍升。同時,長江禁漁也有助於維護遺傳多樣性,筑牢物種進化根基。持續捕撈導致的“遺傳侵蝕”使水生生物出現遺傳多樣性衰減、適應性降低等進化危機。長江禁漁能夠為不同世代的種內基因交流創造空間,提升野生群體有效種群數量,降低近交衰退風險,為應對未來環境變化儲備進化彈性。
長江禁漁採用的是“止損—修復—提質”的遞進式保護路徑,有助於重建長江生物多樣性的存續基礎,開創流域生命共同體可持續發展新模式,也能為全球大河流域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自2021年1月正式實施以來,長江禁漁的頂層設計伴隨實踐的推進不斷完善。農業農村部先后印發《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管理規定》《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2021—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依法懲治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等違法犯罪的意見》等政策規章。2021年3月正式實施的長江保護法規定,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2024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意見》,對今后一段時期的長江禁漁進行再強調、再部署。
從地方實踐來看,沿江11省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決扛起責任、主動擔當作為,退捕漁民安置保障有力,禁捕水域管理秩序平穩。在下游,江蘇實施“水陸共治”,推動跨部門協同聯動,建立健全覆蓋“水裡、市場、餐桌”的全鏈條監管體系,微笑天使江豚頻繁現身﹔在中游,湖北實施禁漁網格化管理,設置“江段長”“岸線長”,推進“人防+物防+技防”﹔在上游,四川建成流域規模最大的漁政協助巡護隊伍,新建大渡河上游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長江鱘天然水域產卵場改造與自然繁殖試驗、川陝哲羅鲑全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均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8月,農業農村部會同水利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3年)》,數據顯示2023年監測到土著魚類227種,比2022年增加34種,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14種,比2022年增加3種,長江干流單位面積資源量同比上升16.7%,生物多樣性明顯恢復。
長江禁漁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禁漁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構建“全域協同—科技支撐—全民共治”長效治理機制。一是推動流域毗鄰區協同治理。健全跨省界水域聯合執法中心,突破行政區劃壁壘,統一實施棲息地修復等生物多樣性工程。二是強化智能監測技術應用。開發基於衛星遙感與水下機器人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運用AI圖像識別技術實現快速預警﹔構建魚類聲紋數據庫與種群動態模型,依托區塊鏈技術確保監測數據全鏈條可追溯﹔推廣生態友好型無人巡邏船,在重點江段形成智能防護矩陣。三是構建全民參與治理的新范式。打造公眾參與平台,讓市民通過舉報違法捕撈、參與增殖放流等累積生態積分﹔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專業機構培訓”協同機制,培育護漁志願者等社會化組織﹔打造沉浸式數字孿生長江系統,運用VR技術開展雲端生態研學,使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新時代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馮俊、吳凡,分別系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生態與可持續研究所副所長,南通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