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理論創新與時代回應

——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研究》

袁銀傳

2025年04月07日14: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理論創新與時代回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研究》,鄭潔、夏吉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研究》,鄭潔、夏吉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版。

  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話語場域中,存在著多重話語體系的交織與碰撞。西方話語的強勢滲透、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訴求、數字時代的碎片化傳播,都在考驗著馬克思主義話語的解釋力和生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構建承載著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凝聚社會共識、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優勢的時代使命。由安徽工業大學教授鄭潔、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夏吉莉合著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4年12月版)一書,是一本系統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的學術力作,其內容涵蓋了從基礎理論到實踐路徑、從歷史進程到當代價值等多個方面。

  從兩個維度把握創新

  從現實維度來看,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西方話語霸權依然存在,試圖對中國的發展進行歪曲和誤解。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能夠讓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同時,在國內,面對社會思想多元化的趨勢,一套科學、系統的話語體系有助於凝聚全國人民的思想共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從理論維度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不斷發展創新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產生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對這些成果進行系統性的話語體系構建研究,能夠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理解,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對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研究不僅是對現有理論研究的拓展,更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創新,為后續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是何”“為何”“如何”

  全書由導論和六章具體內容構成,按照“是何”“為何”“如何”的思路展開,層層遞進,結構清晰,邏輯嚴謹,內容豐富,體現了作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構建,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傳播學、信息學、教育學等學科理論,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史論結合法、比較分析法、歸納演繹法等研究方法,立足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任務,全面系統地回答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的系列重要問題,推進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新發展。

  首先,從分析話語、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話語等概念著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內容構成、基本特征和價值功能進行闡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進行整體性解讀,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

  其次,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歷程中的時代主題演進為線索,梳理出以“革命”“建設”“改革”“復興”主題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群,探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的歷史脈絡。在此基礎上,系統總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闡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的方法論基礎。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回答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為什麼”的問題。

  最后,面向新時代的社會主題和發展任務,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的現實路徑、重要經驗和當代價值,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經驗指導和不竭動力,回答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怎麼辦”的問題。

  理論必須面向實踐

  我們要用一個富有創見的理論框架,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構建置於歷史與現實的雙重維度中進行考察。這一框架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融入了當代話語理論的最新成果,體現了理論創新的勇氣。該書全面論述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內容、語義表達和思想傳播,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的理論內容和實踐運用、構建創造和思想武裝緊密結合,拓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思路。

  在現實實踐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構建原則和現實路徑,為黨和政府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透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的四大基本原則、總結出話語體系構建的五條寶貴經驗,我們可以展望面向新時代的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價值,這不僅有助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有助於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完善發展。話語體系的層次構建、話語權力的平衡機制、話語傳播的創新策略等觀點,都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對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實踐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瑕不掩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研究》也存在可進一步深入拓展的內容。例如,對數字時代話語傳播新特點的分析還不夠深入,對民眾話語接受心理的研究略顯薄弱,對話語體系構建路徑的探討有待拓展等。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張力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構建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何在保持理論純潔性的同時增強話語的包容性?如何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同時提升國際話語權?這些問題都需要繼續探索。相信隨著作者對這一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會有更多優秀成果涌現,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