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鄭平
2025年04月07日15:35 來源:學習強國
社會心態是社會發展的“晴雨表”,也是國家治理的“風向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理性平和”作為社會心態培育的核心目標被反復強調。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不僅是個人幸福生活的內在需求,更是國家長治久安、民族行穩致遠的戰略選擇。
當前,社會正經歷經濟結構轉型,社會心態如一池春水,不時泛起點點漣漪,這就需要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導航系統”的引領作用,通過加強思想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社會心態培育基石﹔聚焦民生關切,以解決人民實際問題紓解焦慮心態﹔關注心理健康,採取培育理性平和心態系統工程等多種方式,為理性平和社會心態的養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把價值觀“種”進人心。哈爾濱亞冬會志願者用微笑迎接八方賓客,重慶山火中“摩托騎士”自發集結救援,這些鮮活場景展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力量。 新時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把黨的創新理論講透講活,讓老百姓聽得進、用得上﹔ 要樹好生活標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做深做細,把愛國敬業的大道理變成守好攤、帶好娃的小確幸﹔要守好精神陣地,將學校課堂打造成培根鑄魂的“育苗圃”,讓社區活動室升級為解憂紓困的“心靈港灣”,使網絡空間成為激濁揚清的“輿論主場”。
觸摸民生溫度。群眾的煩心事就像堵住的下水道,不及時疏通就會發酵成社會情緒的泥潭。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人的頭腦和心靈裡搞建設,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聚焦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等民生關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持續破題,如通過發放育兒補貼、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等政策降低生育成本﹔針對就業市場需求,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對接,完善校企合作機制,托住青年人的“飯碗焦慮”﹔優化土地供應結構,重點解決新市民、青年群體住房困難, 完善社區養老、托育等配套設施,消除后顧之憂。
打好制度“組合拳”。培育理性平和社會心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其中的關鍵環節,必須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要把心理服務送到群眾身邊,推動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等專業服務向基層延伸,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心理支持網絡﹔要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完善社會公平正義機制,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筑牢法律“防護網”﹔要完善網絡輿情預警和應急響應機制,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引導人民群眾以理性平和的心態去關注事件的發展。
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唯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領作用,在解難題中聚人心,在辦實事中樹信心,才能讓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蔚然成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原文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