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宇
2025年04月08日08:30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2025年4月15日是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實十周年”。十年來,全社會國家安全意識不斷增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特別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已成為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關鍵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規定“鼓勵國家安全領域科技創新,發揮科技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的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提出“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安全形勢,有必要加快國家安全領域科技創新,以鮮明的實戰實用導向引領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程。
當前,國家安全的科技含量與日俱增。總體國家安全觀下,國家安全集各領域安全於一體,是全面、系統的安全,是共同、整體的安全。近十年來,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持續豐富,領域不斷專業化,已經涵蓋政治、軍事、國土、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生態、資源、核、網絡、金融、糧食、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人工智能、數據等諸多領域,並且還將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不僅軍事、經濟、核、網絡等領域明顯受科技影響,太空、深海、極地、生物、人工智能、數據等越晚近的國家安全領域,甚至是大國科技競爭的某些關鍵細分領域,其安全水平也和本國在該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息息相關,其安全建設天然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和賦能。
更進一步來看,許多重大安全風險挑戰往往“風起於青萍之末”,表現為關鍵數據的異動、關聯信息的異常、各類風險的傳導與疊加等。這就要求國家安全治理在前端的態勢感知環節“明察秋毫”“見微知著”,物聯網、大數據和量子計算等新興科技成為預警國家安全風險的“神兵利器”。隨著全球和地區性安全風險持續增多,國家安全問題的復雜程度不斷增加,呈現出內外聯動、跨域傳導、突變放大等特點。這要求國家安全治理在后端決策環節實現科學化、精准化、動態化與智能化,通過雲計算、元宇宙、人工智能等輔助決策技術的集成應用,取得“撥雲見日”“一針見血”的效果。
目前,國家安全領域的科技創新體系還有待完善。比如在科研活動的評價中,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為導向的評價依據尚顯欠缺,除專門機構外,科技創新主體對國家安全領域的需求關注較少。再比如,社會對國家安全科技的價值理解不深,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的橫空出世,社會主流討論大多就科技本身及其產業效應“鼓與呼”,往往忽略了從國家安全角度的解讀和闡釋。
加快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是實現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局。它事關國家安全治理和科技創新治理兩大體系,廣泛涉及軍事治理、生態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等諸多方面,需要統籌的資源多,需要協調的事務細。這就要求在項目、資金、人才、知識產權等方面完善“量體裁衣”的制度設計,有效形成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的多方合力。
引導科技創新主體重視科研活動的國家安全價值。首先,在常規層面,可對應當前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在財政資金支持或國有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考核指標中,增列體現科研成果國家安全價值的內容。其次,可在國家自然科學獎 、 國家技術發明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及省部級科技類獎勵等標杆層面,豐富並提升國家安全維度的指標權重。此外,在科研工作者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中,也應充分考慮其科研成果對國家安全的貢獻。
依托科技智庫加強全民國家安全科普教育。維護國家安全是一項正義的事業,不僅要堅定不移地“做”,也要理直氣壯地“說”。加快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應發揮科技智庫的專業優勢,將全民國家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科普活動,增進各個群體對科技賦能國家安全的理解,同時不斷創新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內容、方式和載體,營造重視國家安全、關注科技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
盡快完善國家安全科技賦能的制度保障。相關機構應著眼國家安全科技賦能的目標導向,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引,依法在戰略及政策層面不斷完善利於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的體制機制。積極打造“科技+國家安全”創新平台,增強面向國家安全的跨系統、跨部門科技創新協同性,因時而動、因勢而變,高效統籌相關科研項目、經費和人力資源,形成體系性合力和戰斗力,加快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
(作者:劉光宇,系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