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鄭理
2025年04月08日16:14 來源:學習強國
新年賀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俗的獨特呈現,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時代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立意高遠,情感真摯,猶如黃鐘大呂,奏響了時代強音。賀詞始終貫穿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兼收並蓄、胸懷天下的文化自信,讓我們深刻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強大生命力。這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生動實踐,全面展現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偉大斗爭實踐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2013年以來,12篇賀詞篇篇情真意切、如沐春風,散發著清新的時代氣息,展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鼓舞著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士氣。
展現對“兩個結合”創新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
文化“有根”“有魂”“有力”才有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的深層結構,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和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不斷滋養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能深刻感受到“兩個結合”所催生的文化自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有效增進文化自信。文化是人類基於實踐重構過去、建構當下和筑構未來的能力。因此,脫離實踐的文化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種文化自信既展現在“麥積山石窟‘東方微笑’跨越千年,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河西走廊穿越千年、歷久彌新”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構的魅力之上,也體現在我們黨矢志不渝推進“兩個結合”的進程之中造就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一經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際相結合,就獲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源源不絕的實踐經驗。從“全面小康、擺脫貧困”到推動高質量發展,從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到反對“脫鉤斷鏈”“小院高牆”的逆全球化斗爭,從科技引進消化、學習模仿到科技自立自強,從活力四射的“村超”“村晚”到漸成風尚的低碳生活……不斷涌現的新問題、新需求、新氣象,為文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條件,為新的文化生命體建構注入了強大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澱文化自信。“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並非固步自封、墨守成規,而是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辯証批判、兼收並蓄一切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有根”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指出:“每當辭舊迎新,總會念及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浩然之氣,倍增前行信心。”“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傳承中一路走來,‘中國’二字鐫刻在‘何尊’底部,更銘刻在每個華夏兒女心中”“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文化基因,閃爍著先賢們的智慧靈光,擁有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積澱為中華文化最深沉的力量。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一經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相結合,就被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所激活,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超越了西方中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敘事“霸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生命也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實,再也不是游蕩在歐洲上空的文化“幽靈”,而是內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魂脈”。實踐表明,“結合”推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了文化主體性塑造。
凸顯對自強不息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日月星辰運行不已,從不間斷,稱之為“健”,亦曰“剛健”。人應該效法天這種運行不已的品格,而自強不息。“自強”含有克服艱險而不斷前進之意,而且傳統文化還強調“不息”,即不懈努力。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於博大精深、自強不息的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新年賀詞中指出:“中國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奮力攀登,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創造。”這種自強不息的文化生命力伴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逐漸演化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斗爭意志、斗爭精神和斗爭品格,凝聚成為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時代精華。
演化為共產黨人堅定的斗爭意志。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它逐漸演化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斗爭意志,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實現民族復興等目標而不懈奮斗。奮斗創造奇跡,本質是文明能量的裂變。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恰如大禹治水時“鑿山導水”的決絕﹔粵港澳大灣區涌動的創新浪潮,正與海上絲路的千年帆影共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也絕不是一馬平川、朝夕之間就能到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這種自強不息的文化生命力,在新時代更是彰顯在中國共產黨人的斗爭意志之中。
升華為共產黨人堅定的斗爭精神。堅持不懈奮斗、進取、創新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和文化自信的深層動力機制,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斗爭精神的體現。前行路上,有風有雨是常態,因為“我們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大家要充滿信心”。壓力催生創新的“動能”,封鎖倒逼自強的覺醒,挑戰化作超越的蓄力一躍。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我們都能身臨其境般感受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戰天斗地、實干苦干、攻堅克難、愈挫愈奮的斗爭姿態和斗爭精神。
內化為共產黨人堅定的斗爭品格。辯証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可偏離的理論立場。唯物辯証法把斗爭性看作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是打破任何條件限制貫徹下去的趨勢,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辯証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無產階級政黨作為踐行馬克思主義和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政治組織,天然秉承著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指出:“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國共產黨百年櫛風沐雨、披荊斬棘,歷程何其艱辛又何其偉大。我們要一往無前、頑強拼搏。”新征程上,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弘揚辯証法“不崇拜任何東西”的斗爭品格,迎難而上、攻堅克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排除一切干擾努力向前。
充盈對綜合國力支撐的文化軟實力的底氣
有實力才有文化自信。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軟實力”,靠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之外的“硬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裡飽含深情地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方面的驕人成績,展現了中國人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奮力攀登、日新月異地創造、逐夢星辰大海的豪情壯志,充盈對新時代綜合國力支撐的文化自信。
對新時代文化產生基礎實力信心十足。馬克思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3]有什麼樣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遲早會形成與之相匹配的文化,作為經濟基礎的反映,又反過來作用於經濟和社會發展。正如農耕文明催生二十四節氣的智慧,工業革命重塑理性與創新精神。文化從不是虛浮的倒影,而是經濟土壤中開出的生命之花。良渚玉琮的禮制、敦煌壁畫的融合、六尺巷的謙和,皆源自特定歷史階段的生產實踐。新時代新征程,人民在追求物質文明共同富裕的同時,也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12篇新年賀詞四次提到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情況,即2017年邁上80萬億元人民幣的台階,2019年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2022年預計超過120萬億元,2024年預計超過130萬億元。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建立新時代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向世界昭示中華文脈中流淌至今中國精神的力量,展現了驚人的“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分享了很多難忘的“中國聲音、中國瞬間、中國故事”,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展示了美輪美奐的“中國印象、中國風採”。
對新時代文化發展強勁動力深信不疑。“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即人化,是主體追求自我實現過程反映或反作用於客體的方式。文化或許與物質生產發展不一定同步,但遲早會做出反映。文化對物質變革的回應,或如驚雷驟起,或似細雨潤物,終會在時光的褶皺裡完成一場庄重的共鳴。文化自信歸根結底是對國家綜合實力的確信。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歷史長河川流不息,文化從不被動追隨物質車輪,而是以獨有的韻律沉澱、發酵,最終迸發出超越時代的精神力量。盡管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不一定同步,但歸根結底是經濟基礎決定文化發展的方向和性質。今日之中國正以硬核實力為硯,以文化自信為墨,書寫著一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舞的不朽傳奇!
飽含對中國夢彰顯的文化想象力的憧憬
有夢想才有未來,有未來才有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追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祝願各國人民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中華民族自古秉持“天下為公”的社會理念,高揚“胸懷天下”的社會擔當,憧憬“大同世界”的社會理想。從新年賀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夢對這些瑰麗文化想象力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感受到中國夢蘊含的深厚文化自信和深沉道義力量。
對“人民夢”和黨堅持人民至上政治定力的堅守。中國夢是人民的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縱觀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無論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始終沒有偏離這個初心使命。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到“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政治信仰彰顯﹔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到脫貧攻堅讓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政治承諾兌現﹔從“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到肩負全力推進共同富裕的政治擔當……新年賀詞中“人民中心”“人民幸福”“人民創造”“人民共享”“人民期待”等對“人民點贊”溢於言表的語詞俯拾皆是,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人民的高度負責和深切關懷,全面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對“復興夢”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道義感召力的篤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夢的核心要義。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彰顯人類文明的道義力量。基於道德力量的文化自信是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所說:“2022年,我們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更加廣闊的前景”。中國式現代化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構想的共產主義道路的當代實踐,堅持“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把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目標,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的巨大優勢,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是對馬克思主義“人類情懷”的深刻認同和當代執著實踐。
對“大同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多方協同力的推崇。中國夢是一種聯通世界、美美與共的夢。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新年賀詞中指出:“中國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貴,我們願同國際社會一道,以人類前途為懷、以人民福祉為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國夢匯聚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約數,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著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向往的最大公約數。中國始終堅持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引領,“以博大情懷關照人類命運”,致力於消除偏見分歧、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引領“世界各國風雨同舟、團結合作”,願同各國一道“書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始終堅持以真誠姿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友好合作的踐行者、文明互鑒的推動者”,齊心協力應對人類共同挑戰,開展全球性協作,促進世界共同繁榮和發展,共同開創世界的美好未來。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所預測的那樣:21世紀是屬於中國的世紀,隻有中國的文明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種種問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華夏五千年文明長河奔涌不息,文化自信就是這條長河的源頭活水。歷史文脈的雄渾厚重與時代精神的深邃靈動,在習近平總書記12篇新年賀詞中交相輝映,將民族復興的雄關漫道照得光明通亮。新年賀詞帶我們廣泛了解了中華文化發生、成長、發展的歷史,領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認識了自己文化的獨特性、生命力和存在價值,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在強國復興新征程上持續推進“兩個結合”、創造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普遍意義。
(執筆人:劉興雲 鄢雨欣)
原文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相關專題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