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優化國有經濟布局 鍛造國之重器

蘇杭

2025年04月09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優化國有經濟布局 鍛造國之重器

【專家視點】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科技革命加速演變的新形勢,必須從戰略高度系統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推動國資國企從“規模疊加”邁向“價值裂變”,在鍛造大國重器中彰顯使命擔當。

國有企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整體性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推進國有企業重組整合和專業化發展,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頭戲。首先,要聚焦主責主業精准發力。通過專業化整合和橫向聯合,避免同質化競爭,集中力量增強在關鍵領域的競爭力、控制力、影響力,提升面向全球的資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其次,要堅持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雙輪驅動。統籌推進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健全新興產業培育機制,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領域的投入力度,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此外,要強化在產業鏈塑造中的支撐引領功能。整合上下游資源,構建高效協同的產業生態圈﹔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相結合的方式,破解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殺手锏”產品,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要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國有企業必須心無旁騖練好實體經濟“看家本領”,完善主責主業管理,加強在戰略性產業、戰略性物資儲備基地和戰略性基礎設施的投入布局,增加應急保障、防災減災、醫療衛生、健康養老等民生領域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同時,要打造專業化投資平台。發揮投資公司產業投資功能和運營公司資本運作功能,促進存量資產盤活和低效無效資產處置,強化債務、境外投資、金融、安全生產等重大風險防控力度,維護資金鏈安全。

國有經濟要主動布局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國有企業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無論是破解基礎研究階段“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難題,還是破局應用轉化階段高風險、長周期投資困境,都具有較強的功能優勢。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向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中,本質上是通過結構性改革提升創新系統整體效能,整合科技創新力量,為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提供強大動能。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科技創新戰略功能。著眼破解生產實踐中的問題,強化市場導向,秉持長期主義,積極參與實施基礎研究長期規劃,聚焦國家安全、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領域重大基礎理論和原創技術需求﹔著眼原創性科技成果產出,在科技發展前沿領域超前布局,在研發周期長、攻關投入大的領域自覺唱好主角。另一方面,要構建高水平開放型創新體系,發揮國有企業在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方面的獨特優勢,牽頭構建不同所有制企業協同創新體系、行業共性技術聯合攻關創新體系、產學研聯盟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良性循環。

(作者:蘇杭,系大連海事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