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縣域富民產業: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

左停

2025年04月09日08:3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縣域富民產業: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

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產業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縣域富民產業,突出表現為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在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方面發揮著“樞紐”的作用。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與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選擇。

1.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具有多重現實價值

縣域富民產業是以縣域為依托,整合各類資源構建的綜合性產業體系,旨在實現促農增收致富、繁榮縣域經濟、推動城鄉融合等多重目標。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是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進入新階段背景下促進城鄉融合的重要載體和切入點,對於激活縣域發展比較優勢、擴充縣域就業容量、增強共同富裕帶動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不是村庄振興,其本質是縣域范圍內的全面振興。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是資源硬性約束條件下的必然選擇。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針對“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作出專章部署,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多重要求。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既要有一定的經濟規模,不能太小、太散,也不能離鄉村太遠、失去聯農帶農的作用。一方面,縣域是發展富民產業的適宜經濟單元,已經具有相對系統的金融、市場、物流、保險等社會經濟服務體系,具備一定的人口和消費規模,同時有一定的人才等要素集聚,是城鄉要素配置的“樞紐”,在承接城市經濟要素轉移、下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另一方面,縣域是發展富民產業的適宜行政單元,縣域空間囊括了中國絕大多數的鄉村,貼近鄉村,是最有利於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和發揮城鄉融合發展效應的實踐單元。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有利於扎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系統性提升縣城在拉近城市與鄉村距離、聚散關鍵發展要素、引導公共服務資源下沉等三個方面的節點功能,通過體制機制變革充分發揮縣城、小城鎮與鄉村的近距離優勢,實現資源要素的充分互動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充分共享,實現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縣域富民產業不僅要促進縣城的就業吸納能力和聯農帶農能力提升,還與縣城的公共服務與福利供給能力緊密關聯,縣域富民產業壯大將持續提升縣城的人口吸納和服務能力,促使其吸引更多流動人口落戶,有利於縣城進一步拉近鄉縣距離、城縣距離,實現更多、更密集的城鄉要素流動,進而縮小城鄉差距,最終實現城鄉融合。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重點任務之一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有利於倒逼縣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高。一方面,發展縣域富民產業要求縣城提供公共服務配套,有利於促進縣城強化自身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與福利供給,通過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吸引企業、人才要素集聚。另一方面,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有利於縣城做大蛋糕,聚焦具有邁入中等收入群體潛力的農民工群體,在發展富民增收產業的基礎上,打破制度桎梏,打造“安居”縣城,吸引農民工定居縣城實現“樂業”。

2.發展縣域富民產業需要找到差異化路徑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縣域擁有獨特的資源稟賦、地理區位與社會經濟條件,這要求縣域富民產業發展模式需走多元化、差異化路徑,培育獨具特色的新產業新業態。

因地制宜推動傳統特色產業加快升級。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全國有兩千多個縣,都在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產業雷同、小而全、一哄而上、產業質量不高、行政大包大攬等產業發展問題﹔也容易出現與當地農產品、勞動力關聯不夠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做好優勢產業的謀劃選擇至關重要,一旦產業謀劃方向失准,就可能導致產業失敗,喪失聯農帶農能力。為此,要立足縣域、發揮自身的特點、開發利用好縣域鄉土資源尤其是農產品。在此基礎上,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延長農產品的價值鏈,打造縣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總體而言,縣域富民產業一般以初級農業產業為基礎,其發展壯大必須經歷向第二、第三產業的延伸。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為農產品加工升級帶來了更多可能,傳統特色產業模式正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我國縣域傳統產業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為縣域富民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資源稟賦基礎。

積極拓展創新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還需要前瞻性布局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有條件的地方,要適度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康養、運動體育、倉儲等產業。例如,貴州抓住互聯網機遇,將“村BA”與當地鄉村少數民族在每年農歷慶祝收獲時的聚會習俗相結合,將互聯網的熱度轉化為縣域文旅產業的品牌知名度,實現了縣域旅游產業繁榮發展,達到了產業富民的效果。貴州省黔東南州台江縣台盤鄉台盤村僅在2022年夏季“村BA”比賽期間接待游客就多達4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2154萬元,而該村所處的台江縣在2020年才剛剛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再如,浙江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已經不再局限於傳統農業產業,當地特色小鎮產業涉及基金、襪藝、紅木、旅游與藝術、新能源汽車、美妝等多種新業態。還有一些縣抓住數字農業發展機遇,通過建立無人機飛手團隊,完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同時發展低空經濟,既為縣域富民產業提供了服務保障,也拓展了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新業態。可見,發展縣域富民產業需要探索發展新興業態,將新產業新業態轉化為縣域富民產業發展的引擎,通過進一步壯大新興產業領域的企業家力量,提升縣域富民產業帶動轄區鎮村經濟發展、居民增收的能力。

3.發展縣域富民產業需要激發更多活力

近年來,各地通過特色產品種養、農產品加工升級、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等多種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在推動鄉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方面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未來,面向部分地區縣域富民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產業雷同、營商環境有待優化、發展瓶頸制約等問題,需要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精准謀劃,以問題為導向突破產業發展瓶頸,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廣袤鄉村在富民產業蓬勃發展中的生機與活力,真正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美好願景。

堅持問題導向,為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創造環境。發展縣域富民產業不應簡單地停留在縣辦產業,重點在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創造優良的營商環境和創業發展條件,為縣域內的市場經濟主體壯大和發展提供場域和平台。在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的過程中,每個縣的產業發展瓶頸不盡相同,有的是人才、有的是信貸、有的是土地,政府部門要耐心細致地做好產業的培育工作,找准支持產業發展的發力點。應樹立“接訴即辦”意識,通過打造數字化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廣泛收集全縣范圍內市場經營主體數據信息和生產訴求,在一些農業產業經營主體面臨經營難題時及時協助其聯系農業農村部門下屬研究單位專家幫助解決。此外,政府還可以基於政務服務應用匯集的數據為富民產業重點企業畫像,前瞻性分析企業經營面臨的瓶頸,送服務上門,確保縣域富民產業經營主體訴求實現“未訴先辦”。政府部門在謀劃縣域富民產業時,還可以借助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為縣域引入富民產業規劃專家團隊,因地制宜謀劃優勢產業。例如,在謀劃優勢產業時,可以借鑒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為縣域農業部門聘用專業的產業規劃師,幫助政府深入分析市場數據,了解特定產業在全國范圍的發展情況,完成優勢產業、優勢農業產品品種的選擇工作。

建好聯農帶農機制,增強農民主體性。實現縣域富民產業可持續發展壯大,還需要做好聯農帶農文章。既要看到富民是縣域產業的底色,把聯農帶農作為縣域富民產業發展的一個基本原則﹔也要看到縣域內的勞動力潛在優勢,可以積極引進發展勞動密集型、就業容量大的富民產業,實現勞動力的就地就近轉化。近年來,我國很多縣在縣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方面卓有成效,比如,一些縣把鄉村文化產業做得風生水起,一些縣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貿易和代加工產業,還有一些縣引導本地居民結合庭院經濟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在全縣各鄉鎮選擇庭院經濟示范村、戶,通過補貼鼓勵其在自家農房前院建設竹制籬笆、葡萄架子,在前院閑置土地內種植兼具特色性、觀賞性和實用性的林果品種。這些庭院農產品不僅為民居村貌增加了點綴,也豐富了鄉村居民的食物選擇,降低了其生活成本,激活了其持續維護鄉村人居環境的內生動力,強化了縣域富民產業的聯農帶農屬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

(作者:左停,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