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祥
2025年04月09日08:37 來源:光明日報
【學思踐悟】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最后一年,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總體評估,完善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這不僅是對脫貧攻堅戰歷史性成就的延續與升華,也是筑牢民生底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更是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
一
保持政策總體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要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因此,在過渡期后仍要確保幫扶政策體系、工作機制和資源支持總體穩定,持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在目標、機制、行動上無縫銜接,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筑牢根基。一方面,延續優化財政、金融、土地等幫扶政策,加大脫貧地區產業就業支持力度,織牢防止返貧致貧的“安全網”﹔另一方面,重點針對易返貧致貧群體,分層分類落實兜底保障、醫療救助、教育資助等長效措施,確保脫貧基礎更穩固、群眾內生動力更可持續。
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兩不愁三保障”是我國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也是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政策。因此,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是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要求,具體而言,堅決落實教育資助政策,完善控輟保學長效機制,動態清零義務教育失學輟學問題,確保脫貧家庭子女“有學上、上好學”﹔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政策,防止因病返貧致貧。同時,加強農村住房安全動態監測,對新增危房做到“發現一戶、改造一戶”,同步提升飲水安全保障水平,筑牢民生兜底防線。通過機制優化和群眾參與,確保脫貧成果從“達標”邁向“提質”,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夯實根基。
建立防范返貧致貧長效機制。防范返貧致貧長效機制需以動態監測為基礎、精准幫扶為核心、風險防控為支撐,形成政策協同、資源整合、群眾參與的治理閉環。一是 織密動態監測預警網絡。依托大數據平台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測體系,建立“信息篩查+入戶核查+部門聯審”三級預警機制。二是 實施分層分類精准幫扶。對有勞動能力的群體強化開發式幫扶,拓寬其增收渠道﹔對無勞動能力的群體健全兜底保障網,確保底線穩固。三是 強化災害風險防范應對。完善災害風險排查和應急預案,建立“災前預警+災中應急+災后重建”全鏈條響應機制。四是 激發內生發展動能。將扶志扶智融入幫扶全過程,通過科技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特色產業等方式增強區域造血能力。
提升幫扶效能。健全縣鄉村聯席會議制度,壓實行業部門、駐村干部和幫扶責任人職責,完善“監測—幫扶—跟蹤—銷號”閉環管理,定期開展幫扶成效“回頭看”,杜絕形式主義和數據失真。通過科技支撐、機制創新和資源聚合,推動防范返貧致貧工作轉向“智慧治理”,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筑牢防線 。
二
增強產業“造血功能”和就業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以特色化、全鏈條發展和 增強產業“造血功能”為抓手,通過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提升附加值。一方面,立足資源稟賦打造“一縣一業”特色產業體系,以產業提質增效帶動群眾穩定增收﹔另一方面,拓展就業幫扶渠道,通過“家門口就業車間”承接發達地區訂單、開發靈活務工崗位,吸納弱勞力及留守群體就近就業。在此基礎上,強化政策協同與市場機制聯動,通過“產業+就業”雙輪驅動實現內生發展。通過產業全鏈升級與就業精准護航,形成“以產促就、以就穩產”的良性循環,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
深化東西部協作幫扶。東西部協作幫扶需以機制創新、產業聯動、人才互育和民生共享為著力點,推動區域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展。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欠發達地區振興發展,建立分層分類幫扶制度,通過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等機制給予差異化支持”。 深化東西部協作幫扶,應加快完善“雙向賦能”產業協作體系 ,通過“東部市場+西部工坊”模式整合資源﹔ 完善人才交流與技能培育機制 ,推廣“雙向挂職”“訂單式培訓”等舉措﹔ 強化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銜接 ,在教育、醫療等領域深化協作﹔ 創新協作機制與風險共擔 ,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協同框架。通過全周期、全要素賦能,使東西部協作從“輸血幫扶”向“造血共贏”轉型升級,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長久動力。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激發幫扶持久動能,需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協同發力,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可持續幫扶格局。一方面,推進“萬企興萬村”等行動,引導企業通過產業投資、就業幫扶、消費助農等方式,精准對接脫貧地區資源稟賦﹔另一方面,鼓勵社會組織、公益機構發揮專業優勢,聚焦教育、醫療、技術培訓等領域開展公益項目,補齊民生短板。同時,完善政策保障與榮譽激勵機制,搭建社會力量參與的信息共享平台,倡導公眾通過志願服務、消費幫扶、公益捐贈等渠道參與,匯聚社會幫扶合力。通過凝聚全社會共識與行動,筑牢防范返貧致貧底線,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作者:余少祥,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機關運行保障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