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協同攻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效能

程 郁

2025年04月09日08:44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協同攻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效能

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關鍵支撐作用。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要求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這既是打通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堵點、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搶佔全球農業科技創新制高點的重要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深入推進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有效激發了農業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績,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02年的42.3%提高到了2023年的63.2%。與此同時,部分農業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也存在力量分散等新問題。農業科技創新具有涉及學科多、創新鏈條長、地域性強等特點,客觀上需要多主體、跨領域、跨區域的大協作大聯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迫切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在健全多元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的基礎上,切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在於發揮好協同效應,而發揮協同創新作用的關鍵,在於深入認識和統籌把握農業發展特點,遵循農業科技規律,因地制宜拓展農業科技創新路徑,從而更好支撐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遵循農業科技創新規律推進農業多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創新。從科研創新范式看,科技創新已進入多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的“大科學”“大融合”時代,科學突破和技術變革更多發生在學科交叉的新興技術領域,如生物信息、生物物理、量子計算等。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交叉融合創新可能會孕育興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基因編輯、智能育種、智慧農業、合成生物等領域技術持續迭代升級將帶來農業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搶佔全球農業科技創新制高點,需要強化交叉學科建設,培養涉獵更寬領域的人才隊伍,打破現有行業、學科邊界進行協同創新。從農業自身特點看,農業是動植物、微生物與環境交互影響的復雜生產系統,農業科技創新比其他行業涉及更廣泛的學科,需要生物、化學、機械、信息、土壤、生態、水利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農業生產需要品種、栽培、植保、肥料、灌溉、農機裝備等多項技術綜合利用。任何單一的技術創新成果,如果缺乏其他技術的配套開發與應用,都無法實現最佳的生產效能。農業科技創新需要系統部署相關涉農學科的協同創新,推進良種良法相配套、農機農藝相融合、工程農技相結合的綜合技術集成﹔也需要加強農業創新系統與各行業創新系統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各行業共性技術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促進各行業先進適用技術、設備、材料等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創新。

遵循地域生態適宜性規律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跨區域大協作。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因此,各地需要根據各自資源和環境條件選擇適宜的農業技術,而且任何先進技術都必須經過區域性試驗驗証才能進行推廣。我國廣闊的區域空間可以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多元的環境場景,加強跨區域農業創新協作將有利於加速技術迭代、拓展創新空間。比如,熱帶種質的適應性改良是拓寬溫帶遺傳基礎的重要途徑,“南繁北育”利用南方一年多季生產優勢加速作物選育,農機裝備需要統籌考慮不同地區的地形、土壤、氣溫、種植模式進行適地化開發。應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跨區域協作機制,推動各地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平台,吸引全國各類機構與本地科研團隊合作開展區域適應性開發、綜合技術集成與技術推廣服務。發揮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在我國種業創新中的龍頭作用,加快建立區域試驗基地,推進不同地區和生態環境的不同品種遺傳改良協作,加快選育良種在不同生態區的區域性試驗。

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是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形成的先進生產力。農業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要轉化為農業新質生產力,不僅需打通從基礎研究、應用開發、試驗驗証、示范試驗、商業化應用、推廣服務到農戶應用的全創新鏈條,而且要形成產業發展對科技創新的反饋循環回路,以產業需求牽引創新方向、以產業應用加速創新迭代、以產業利潤支持創新投入。一方面,要注重從供給側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著眼推廣變“專家田”為“農民田”,完善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體系,促進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戶生產實踐有機結合。另一方面,注重從需求側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針對農業高效集約、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存在的短板,謀劃農業科技創新布局。最為關鍵的是,要聚焦農業科技企業小散弱的問題,加快完善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產學研融合創新機制,實現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的融通。加強科企融合型研發機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等創新網絡節點建設,填補大學科研院所不願做、企業不願投的中間技術斷層,打通前沿技術向產業應用轉化的通路。建立財政、企業和金融機構聯合投入的農業科技創新基金,完善市場需求導向的研發資助、中間創新成果價值實現、相關主體創新收益合理分享機制,打通研發投入與創新價值收益的創新資本循環鏈。完善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科研人員的雙向流動機制,支持更多農業企業科研人員獲得專業技術職稱和科技獎勵。

推動跨學科、跨地區、產學研協同攻關,凝聚農業科技創新合力,關鍵在於加快建立協同化農業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我國農業科研機構數量超過860家,農業科研院所和涉農高校科研人員約12萬人,農業科研院所和涉農高校科研人員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亟需構建分工協作、上下貫通的全產業鏈創新體系,充分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從創新主體功能定位看,需要更加突出主責主業、優勢互補。國家級涉農科研院所和重點涉農高校應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方向,集中資源深耕細作,著力搶佔優勢學科的技術前沿﹔各地涉農科研院所與院校應著力服務區域發展,強化特色品種、特色產業的技術優勢,對接相關先進技術進行區域適應性開發,綜合集成各項技術開展推廣服務。全力支持崖州灣國家實驗室發揮種業創新總平台、總鏈長職責,圍繞國家重大戰略急需品種,進行任務總體設計、團隊遴選組織、資源統籌調配、成果整合集成、產業服務支撐。從創新項目看,需要強化全產業鏈貫通協同布局,發揮重大項目對創新資源的整合作用。在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重大新品種和產品創新分塊部署的基礎上,建立關聯技術項目的協調機制,從科研團隊、過程管理、驗收標准等項目管理要求上推動人員交叉、知識交流、數據材料共享,注重對先期項目技術成果后續應用轉化的接續支持。推動各地農業科技項目在相關技術區域性應用上的協同投入。還要加強相關部門對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協同支持,構建良好的農業科技創新生態。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