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調研組
2025年04月10日16:31 來源:學習強國
紅山在蒙古語中為“烏蘭哈達”,烏蘭為赤色、紅色,哈達意即山峰,赤峰這個名字也是從“烏蘭哈達”而來。紅山文化距今6500年至5000年,因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紅山而得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結果顯示,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境內現存紅山文化時期遺址725處,是紅山文化分布區內遺址較為密集的地區。其中,紅山文化出土的“玉龍”是其極具代表性的文物,是中國現今發現較早期的龍的形象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龍”。赤峰,也因此被稱作“玉龍的故鄉”。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赤峰博物館,了解紅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發掘保護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文明根植於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了紅山文化在內的赤峰市各種文化在形成我國多民族文化沃土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多民族文化交融,為我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何以紅山?調研組帶著敬畏與驕傲,追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走進赤峰博物館、“玉龍”出土地、克什克騰旗歷史文化博物館等,深入了解赤峰市傳承發展紅山文化的實踐探索,尋找刻在中華民族骨子裡的基因和血脈之源,在“尋龍”之旅中見証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之路,持續感受中華文明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
堅持全局謀劃遺產保護申遺,完善頂層設計。赤峰市始終嚴格落實文物保護工作方針,不斷完善頂層設計,謀劃構建全面系統的紅山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持續推動紅山文化申遺工作。一是構建紅山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編制完成《紅山遺址群文物保護規劃》《魏家窩鋪遺址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實施《紅山遺址群環境治理方案》《魏家窩鋪遺址環境治理方案》,頒布實行《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群保護條例》等,推動文物保護法治化、科學化、規范化,為新時代全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提供堅實制度保障。籌資1億元,完成紅山文化博物館建設、魏家窩鋪遺址保護展示、遺址安防等工程,加大遺產保護力度。二是持續推動紅山文化申遺工作。紅山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對論証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和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推動中華文明進程向前延伸具有重要作用與深遠影響。2012年,國家文物局將紅山后遺址、魏家窩鋪遺址、牛河梁遺址合並為紅山文化遺址申報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赤峰市與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簽訂《紅山文化遺址申遺中文版文本編制技術咨詢項目合同》,對申遺工作進行技術咨詢。積極聯合遼寧省朝陽市開展紅山文化遺址申遺工作,於2016年聯合朝陽市與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啟動紅山文化遺址申遺文本編制工作,並於2024年年底完成。當前,赤峰市正在積極推進紅山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加強考古發掘研究闡釋,實証歷史脈絡。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赤峰市高度重視紅山文化考古發掘和保護宣傳工作,持續將對紅山文化的研究闡釋引向深入。一是加快推進考古發掘工作。持續做好紅山文化考古多省區聯動,抓住關鍵環節進行深入發掘。完成魏家窩鋪遺址2009—2012年考古發掘工作,翻譯出版《赤峰紅山后遺址發掘報告》。2021年,赤峰文博院入選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課題組,承擔“考古中國——紅山文化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年度考古調查工作任務,新發現紅山文化遺址6處。其中,彩陶坡遺址龍形蚌飾的發現填補了紅山文化早期龍形象的空白。二是深入開展研究闡釋工作。20世紀90年代起,成立赤峰紅山文化學會、中國北方古代文化國際學術研究中心等,為深化紅山文化研究闡釋工作奠定基礎。赤峰市人民政府和赤峰學院分別舉辦中國北方古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來自俄羅斯、英國、日本、韓國的學者交流研討。2013年成立紅山文化研究院后,連續舉辦13屆紅山文化高峰論壇、16屆紅山文化旅游節,發行《紅山文化·契丹遼文化學刊》《紅山文化研究》等10余部專著。召開“紅山文化高峰論壇”“‘中華民族共同體與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等與紅山文化相關的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學者研究討論,加強學術交流。
深化紅山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堅持古為今用。赤峰市認為,隻有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才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一是探索合作機制,用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赤峰博物館、紅山文化博物館等打造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多種合作方式,更好地展現各族人民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進行館際合作。赤峰博物館通過內引外聯方式與浙江省博物館聯辦“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讓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浙博“玉·見”。進行館校合作。與多所中小學校達成“館校合作”框架協議,通過流動博物館進校園、編印歷史文化圖書、編創動漫和數字劇等,激發青少年對歷史和文化的興趣,讓博物館成為青少年教育的“大課堂”。進行館媒合作。紅山文化博物館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合作,成為《中華文明地標》、中國網《似是故人來》宣傳片拍攝地。二是將紅山文化元素融入文化惠民活動。舉辦內蒙古第十三屆運動會,推出《相約紅山》《龍的傳人》等節目。為慶祝紅山文化命名七十周年,紅山國家森林公園舉辦“盛世中華 龍舞紅山”活動,長達6500米的羊絨彩龍沿著紅山國家森林公園景觀步道巡游祈福,與市民同舞同樂。2024年8月,新城區玉龍廣場舉辦第十七屆紅山文化旅游節,將紅山文化發展而來的“龍”元素貫穿始終,通過群眾展演、京蒙幫扶等文化專場,揭示紅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吸引市民廣泛參與互動。三是在文旅文創融合發展中弘揚紅山文化。全市博物館館際聯盟單位先后與50家旅行社合作簽約,推出“龍鄉尋龍”等5條“讀歷史 游北疆”精品文物主題游徑。翁牛特旗賽沁塔拉依托“世界成林面積最大的文冠果基地”和“中華第一龍”碧玉龍出土地兩大優勢資源稟賦,將紅山文化與文冠果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立足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持續加強紅山文化文創產品研發,構建完善的“玉龍寶寶”、紅山宴等紅山文化主題系列IP,設計推出玉龍手把件、玉龍圖書、玉龍挂毯等五大系列140余款紅山文創商品。
探索多元傳播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赤峰市探索多元傳播方式,持續加強紅山文化宣傳,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不斷提高紅山文化的社會影響力。一是採用數字煥新。通過數字大屏、VR眼鏡、互動換裝等高科技手段“鏈接”觀眾,推出“愛上博物館”“博物館之夜”等系列沉浸式活動,使“到博物館去打卡”成為新風尚。“央博”數字平台推出“何以文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數字藝術大展”,實現包括紅山在內的10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考古遺址復原的線上展出,再現“中華何以五千多年”的偉大輝煌。二是結合流行趨勢。紅山文化博物館原創開發《日出紅山》劇本探秘活動,吸引廣大游客通過游戲對紅山文化產生更深了解。利用紅山文化命名70周年的重要節點,以音樂為媒唱響巍巍紅山,點燃市民激情,進一步彰顯城市活力。設置非遺文創展示區和美食小吃市集,通過紅山溫床、手工藝品、地方美食體驗等形式展現紅山區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民俗風情。三是促進對外傳播。整合紅山文化對外傳播資源,實施多渠道對外傳播戰略,加強與歐美文博界交流合作。中國財富傳媒集團攜手國家數字資產聯合交易平台,創新“藏品把玩”交易模式,將民間藏家的紅山文化仿古玉分類整理數字化,促進在世藏品流通,助推紅山文化數字化和文化“出海”戰略實施。
日出紅山上,文明曙光裡。紅山文化和同時期其他文化廣泛交流交往交融,推動了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見証了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赤峰市對紅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的實踐探索,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給我們帶來諸多思考。
要繼續重視和加強考古工作,持續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隻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有益借鑒。經過幾代考古學者接續努力,實証了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發展脈絡中的重要一環,揭示了中華文明基因的連續性與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讓更多人得以觸摸歷史、感知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讀懂“何以紅山”。我們要繼續重視和加強考古工作,持續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充分運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加深對中華文明歷史的了解。
要持續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紅山文化上接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是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在對紅山文化出土的陶器、玉器、人像等展開研究時發現,紅山文化不僅實現對本地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改造,還廣泛接納來自其他文化的要素融入自身文化體系中。赤峰市居住著漢族、蒙古族、滿族等46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融合交往的舞台。我們要持續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讓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要認識到中國需要和平安定的環境,大力宣傳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堅決反對破壞民族團結、破壞祖國統一的行為﹔要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做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促進者,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要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紅山文化是赤峰地區的文化基因,玉龍精神則是這片古老土地的精神命脈。紅山文化凝聚起的共同文化心理,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成為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穩固基石。要堅持用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認識歷史,認識到中華民族之所以取得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是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鑄就的成果﹔要堅持用正確的民族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加強民族團結,推動民族互助,促進民族和諧﹔要堅持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公眾尤其是青年一代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要堅持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深刻認識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推動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
(執筆人:閆宏偉 申兆琳)
原文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相關專題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