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2025年04月11日08:37 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大食物觀,一頭連著田間,一頭連著餐桌。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明確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同傳統的飲食觀念相比,大食物觀打破了對傳統主糧的狹隘理解,更強調食物供給的多元化、可持續性與營養均衡,旨在構建一個更為高效健康、更具包容性的現代食物供給體系,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高品質膳食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
食為民天,食事關政。如今,居民的飲食需求已從過去的“吃得飽”邁向“吃得好、吃得健康”。這一變化是我國經濟社會不斷進步、城鄉生活日益改善、消費理念趨向成熟、居民健康素養提升的生動寫照。可以說,從田間地頭的五谷雜糧,到水產禽蛋、果蔬菌類,再到生態牧場的優質蛋白,目光所及,皆為食物。因此,大食物觀以全局視野和系統思維,引領一場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從“溫飽型”向“營養型”“健康型”的深刻變革,推動人民群眾邁向高品質美好生活。
在供給端,當前食物來源多樣化水平明顯提升,從田野到森林、從陸地到海洋、從傳統農業到生物技術的全域資源均可用於食物開發。“主糧+雜糧+果蔬+畜禽+水產”的多元化食物供給格局初具規模。在消費端,大食物觀不僅改變了供需結構,更引領了健康理念的革新。“食物多樣、合理搭配、平衡膳食”的科學理念深入人心,更契合中國人飲食習慣與營養需求的東方健康膳食模式為現代生活注入健康底色,讓“舌尖上的中國”更具營養、更有品質。實踐証明,大食物觀不僅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遵循,更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回應了人民群眾對“吃得多樣、吃得健康、吃得安心”的殷切期盼,繪就了一幅從“豐收在田”到“幸福在桌”的民生畫卷,夯實了對生活的信心與底氣。
以大食物觀引領高品質美好生活,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政治任務。必須守牢糧食安全這條“紅線”,統籌抓好“米袋子”“菜籃子”“肉盤子”“奶罐子”“油瓶子”“魚簍子”。農業生產要從傳統農作物向多元生物資源延伸,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科學構建與資源稟賦相匹配、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農業產業結構與產業集群布局,從源頭上夯實居民食物安全根基。同時,要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聚焦生物育種、智能農機、數字農業、綠色防控等關鍵領域,加快推動技術研發和應用,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給潛力,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
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也需與時俱進,向全過程、全要素、全鏈條縱深推進。比如,推廣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種養模式,減少農藥、化肥殘留,提高食物本身的安全性與健康價值,加快構建覆蓋食物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的智能化、標准化監管網絡。依托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數字農業技術建立全流程可追溯機制,推動“陽光餐飲”智慧監管平台建設,實現農產品快檢信息實時上傳、農產品全流程精准溯源、食品監管數據高效共享,推動源頭管控技術創新、智慧監管手段升級與標准體系完善,塑造更高效、更精准的食品安全治理范式,切實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能。
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有賴於全方位、多層次、可持續的現代食物發展體系的支撐,更好統籌糧食安全與營養健康,向更廣闊的食物資源要效益。推動農產品供給側改革,強化需求側引導,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機制,實現食物供給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相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食物供給新格局的構建和形成,將保障人民群眾在吃得飽的基礎上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收獲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李揚,系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區域現代化研究院院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