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言
2025年04月11日08:42 來源:經濟日報
近期,美國政府罔顧基本經濟規律和市場原則,罔顧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利益平衡結果,罔顧自身長期從國際貿易中大量獲利的基本事實,以“對等關稅”之名行貿易霸凌之實,將全球推向“關稅冷戰”深淵。中國政府第一時間根據國際法基本原則和法律法規堅決採取反制措施,以行動維護自身權益、反對濫施關稅、捍衛國際貿易正義,向世界宣示了反對經濟霸凌的堅定立場。
中美經貿關系牽動全球發展大局,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互利共贏應是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也是雙方實現共同發展的最優選擇。長期以來,中國秉持合作初心,對穩定和改善中美經貿關系始終充滿誠意。但面對美方將關稅武器化,搞極限施壓和經濟霸凌,中方立場一以貫之,核心利益寸步不讓。歷史証明,任何“極限施壓”策略終將反噬自身,唯有平等協商方為正道。
互利共贏利好中美惠及世界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尊重彼此差異、深化互利共贏,不僅關乎兩國人民切身利益,關乎世界經濟健康發展,更關乎人類社會前途命運。
自1971年雙邊關系“破冰”以來,互利共贏始終是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中國依托龐大市場、完整產業鏈和人力資源優勢,持續為美國企業創造發展機遇﹔美國通過技術輸出、資本投入和高端服務,有效助推中國產業升級。雙方通過優勢互補不斷拓展合作空間,使經貿合作逐步成長為雙邊關系的“壓艙石”。自1979年建交以來,中美雙向投資從幾乎為零增長到2600億美元,雙邊貿易額也從不足25億美元躍升至2024年的近6883億美元。中美經貿合作為美國企業創造了大量商機和利潤。美國商務部2024年8月的統計顯示,2022年美國在華企業(擁有多數股權且資產、銷售或淨收入2500萬美元以上)共1961家,總銷售額4905.2億美元,同比增長4.3%。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美經貿合作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溢出效應,帶動相關國家原材料出口、中間品生產以及服務業發展,提升了全球價值鏈的運行效率,實實在在利好世界經濟。同時,中美還通過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阻擊埃博拉疫情、達成《巴黎協定》以及完善人工智能治理等領域的務實合作,為全球治理注入正能量。
當前,美國面臨一些發展中問題,比如制造業空心化嚴重、優勢產業遭受挑戰等,更使部分美政客神經敏感,認為中美已進入“零和博弈”階段,中美合作正使美國“遭受利益損害”。但一個朴素的道理是,如果中美雙方是所謂“誰佔便宜誰吃虧”的關系,那麼中美關系保持總體向前發展就無從談起。
事實上,分歧和摩擦並未改變中美經濟的互補性,中美經貿關系的韌性超乎想象。哪怕面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阻礙,2024年中美貿易額依然逆勢增長3.7%,規模達到6882.8億美元。今年以來,美國多個產業的企業高管紛紛訪華,並將科技創新視為新的合作增長點,繼續加碼對華投資。
中美兩國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這是雙方絕大多數企業和民眾的共同感受。不論是制造業、農業等傳統領域,還是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合作空間廣闊。中國美國商會最新調查顯示,近半數美企將中國列為全球前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事實証明,只要中美聚焦共同利益,兩國合作的清單能夠拉得更長,合作的蛋糕可以做得更大。
世界期待中美合作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從氣候變化到網絡安全,從能源轉型到公共衛生危機,面對當前此起彼伏的全球性挑戰,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世界期待中美兩國在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維護多邊主義框架等方面展現大國擔當。
濫施關稅沖擊全球傷害美國自身
近年來,美方選擇性忽視自身長期從國際貿易中獲利的基本事實,無視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單方面盯著貨物貿易逆差做文章,打著所謂的“對等”“公平”的旗號大搞“零和博弈”,本質上是追求“美國第一”“美國特殊”,背離了中美經貿合作的正常軌道。歷史和事實証明,美方提高關稅解決不了自身問題,最終隻會自食惡果。
巨額貿易逆差讓美國“吃虧”的論調站不住腳。中美貨物貿易差額既是美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必然結果,也是由兩國比較優勢和國際分工格局決定的。中國並不刻意追求順差,經常賬戶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已從2007年的9.9%降至2024年的2.2%。
客觀認識和評價中美雙邊貿易是否平衡,需要全面深入考察,不能隻看貨物貿易差額。美國在服務貿易方面佔有顯著優勢,是中國服務貿易最大逆差來源地,逆差規模總體呈擴大趨勢,2023年為265.7億美元,佔美國服務貿易順差總額的9.5%左右。綜合考慮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本國企業在對方國家分支機構的本地銷售額3項因素,中美雙方經貿往來獲益大致平衡。
美方一些人無視事實和數據,奉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干擾中美正常經貿合作。特別是近期,美國以各種借口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貿易伙伴濫施關稅,嚴重侵犯各國正當權益,嚴重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嚴重損害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嚴重沖擊全球經濟秩序穩定。貿易協定被單方面任意違背,產供鏈面臨中斷風險,市場資源配置扭曲,全球合作根基遭受破壞,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面臨嚴峻挑戰。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伊維拉不久前表示,美國加征關稅可能導致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量總體萎縮約1%,較上次預測下調近4個百分點。
美方聲稱,經濟全球化損害了美國利益,“對等關稅”可以保護美國企業和本土產業。這種說法既沒有事實依據,也缺乏基本邏輯。美方濫施關稅的行徑,無助於解決其國內經濟問題,無法實現任何“保護”目的,反而會對其自身造成傷害。
美濫施關稅將推高自身通脹壓力,導致消費市場萎縮。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預測,所謂“對等關稅”實施后,在其他國家採取反制措施的情況下,美國個人消費支出(PCE)價格漲幅將擴大至2.1%,低、中、高收入家庭平均將損失1300美元、2100美元、5400美元,成為關稅的最終“買單”者。摩根大通經濟學家邁克爾·費羅利表示,在新關稅政策影響下,美國個人實際可支配收入可能在今年二季度和三季度收縮並導致消費支出同步減少。
美濫施關稅將削弱自身產業基礎,加劇社會失業問題。美國經濟存在一定結構性問題,但是誘因絕非經濟全球化。相反,美國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美國企業通過經濟全球化,優化資源配置,用較低成本獲得較高收益﹔強化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市場競爭力﹔把產品和服務賣到世界各地,獲得大量處於價值鏈高端的利潤。
美濫施關稅無法彌補自身經濟結構短板,還將損害比較優勢。從短期看,高額關稅將破壞企業投資和發展預期,使企業投資更加保守謹慎,並通過產供鏈逐級傳導,加劇供應鏈斷裂與產業空心化風險,增大發展制造業的難度。從長期看,貿易保護主義將導致企業缺乏足夠的競爭環境和合作機遇,逐步失去創新動力,進而喪失市場競爭力。
通過加征關稅保護本土就業的想法,更不切實際。經濟繁榮是就業的基礎,關稅越來越多,貿易壁壘越來越高,其結果是市場逐步萎縮,企業被迫減少投資,縮減工作崗位,導致更多人失業。美國禮來公司首席執行官大衛·裡克斯近日警告稱,如果美國新關稅政策導致制藥商承擔關稅成本,通常會導致企業裁員或減少研發支出。
1987年,一些美國議員提出要推行一系列貿易保護政策。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裡根這樣回應:“我們不能讓短視的保護主義掩蓋長遠的國家利益。開放貿易是美國繁榮的基石,任何試圖關閉國門的行為,最終隻會讓美國陷入孤立和衰退。”
面對施壓威脅中國無懼無畏
作為發展階段、經濟制度不同的兩個大國,中美雙方在經貿合作中出現爭端和分歧是正常的,關鍵是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美方應與中方相向而行,共同推進中美經貿關系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施壓和威脅從來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中國不回避、不懼怕競爭,但競爭應當是公平合理的,是有規則、有紅線、有禁區的,絕不能無視市場經濟規則和國際關系基本准則,更不能把核心利益問題用作競爭工具、當作挑舋手段。
中國有底氣有能力應對各種極限施壓和關稅霸凌。2017年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以來,中國始終堅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韌性和抗壓能力更強,經濟結構和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再次印証了: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兼程是狀態。
面對當前美方的多變易變、極限施壓,中國沒有關上談判大門,同時也做好了應對沖擊的各種准備。中國將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以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應對外部環境調整。將進一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尤其是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努力把消費打造成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壓艙石,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中國還將繼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實施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始終堅持: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對彼此都是機遇而非威脅。無論從最優化配置資源要素、更好適應創新技術持續涌現帶來的發展模式轉變,還是從創造穩定的全球發展環境看,都需要中美相向而行、協同發展。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面向未來,中國市場的大門始終敞開,歡迎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外資企業來華投資興業,分享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紅利,參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自身業務增長。若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通過平等協商化解分歧與矛盾,將繼續惠及彼此,筑牢世界和平與繁榮的根基。
回溯歷史,中美兩國曾以並肩抗擊法西斯的勇氣為人類文明開鑿出光明的航道。展望未來,面對此起彼伏的全球性挑戰,人們期待中美兩國在推動經濟增長、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維護多邊主義框架等方面展現大國擔當,為這個不確定的世界增加更多的確定性。
相關專題 |
· 重要評論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