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正 駱祖發
2025年04月14日08:30 來源:經濟日報
今年以來,多地縣域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縣域是以縣城為核心,囊括鄉鎮與農村的區域單元,是城鄉融合發展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節點和重要載體。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不僅有助於承接大中城市的產業轉移,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而且有助於輻射帶動鄉村產業發展,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
縣域經濟總體發展勢頭良好,彰顯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與底氣。我國縣域GDP達到50萬億元左右,佔全國經濟總量40%左右。縣域經濟不僅分量重,而且成色較好,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數據顯示,近三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布在縣域產業集群中,縣域產業集群已成為我國新型工業化體系的中堅力量。
例如,昆山市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AI賦能昆山智造”行動計劃,推動產業鏈向高端環節延伸,2024年GDP達5380.2億元,高新技術企業超33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86家。龍口市連續4年被評為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縣,重點發展高端鋁材料、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其境內上市公司總數已達11家,被業界解讀為江北“A股第一縣”。
縣域經濟在加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縣域之間以及縣域與市轄區之間發展不均衡,部分縣域產業結構單一,產業梯次不健全,產品同質化嚴重,缺少特色優勢產業支撐。一些縣域就業機會少、工資收入低、基礎設施不健全、公共服務質量不高,導致縣域人口外流嚴重,人才匱乏。受財政收入增速減緩、地方債務問題以及財政資源分配不均衡等因素影響,縣域財政面臨挑戰,投資驅動型發展模式亟需轉變。此外,營商環境、發展定位、治理能力等也是制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前,亟需探索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因地制宜,立足縣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找准重點發展領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補齊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加強縣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完善農業生產聚集區和生態保護區的基礎設施配置,在偏遠地區逐步擴大數字網絡覆蓋面,統籌推進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引入先進的智能化監測與管理系統,為縣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加堅實的數字技術支撐。優化縣域公共服務質量,聚焦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及養老服務四大領域,通過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等協同創新機制,整合城鄉資源、完善服務網絡,為招商引資、人口回流及人才返鄉入鄉夯實發展基礎。
另一方面,構建鄉村資產數字化治理平台,重點探索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以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通過挖掘需求、規范流程、加強監管等措施,激活鄉村沉睡資產並滿足縣域產業發展用地需求。提升縣域治理能力,重點推進縣域數字化轉型,借助“一網通辦”政務服務模式,進一步拓展服務事項范圍,提升縣域辦事效率,優化營商環境。提高縣域城鄉規劃水平,重點優化縣域產業發展規劃,結合本地資源與市場需求培育特色產業,加強與周邊區域的產業協同合作,積極融入區域發展。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