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潔
2025年04月14日16:32 來源:學習強國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思政課的一個重點。”學校是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蘭州大學充分發揮思政課的關鍵課程作用,與課程思政、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有機結合,全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大思政課”。
“大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有助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從“培養什麼人”這一邏輯起點看,新時代強國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其核心要求就是擁有濃厚的愛國情懷、能夠自覺地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重點的“大思政課”建設內在地契合了時代新人的培養目標。其次,從“怎樣培養人”這一過程要素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系統工程,通過“大思政課”的方式,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充分凝聚育人合力,更好地提升育人實效。最后,從“為誰培養人”這一價值旨歸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的民族理論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也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通過“大思政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的集中表現,也有助於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有助於加強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將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實現。”不斷加強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重點的“大思政課”,將各民族學生置於同一場域和空間之中,有助於彼此間平等對話、增進了解,為更加深入地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利條件。同時,也將引導各民族學生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幫助學生逐步強化對共同體的價值認同,深化對中華民族全方位的認知,為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助於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為國家的締造與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前進的歷史。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遵循的國情特色,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與基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重點的“大思政課”建設,能夠為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的建設力量與精神支撐。通過開展“五個共同”“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等主題鮮明的“大思政課”教育,有助於引導各民族學生深刻領悟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大思政課”的原則遵循
堅持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頻共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既是對黨領導思政課建設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為新時代推進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民族工作領域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出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標志的一系列重大原創性論斷,這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大思政課”作為這一最新理論成果教育推廣的重要載體,通過科學系統、全面深入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引導各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宗教觀,實現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感召青年。在“大思政課”的建設中,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有形有感有效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
堅持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在“大思政課”的實踐中,要堅持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一方面,要以增進共同性為主要導向。共同性是根本、方向和前提,要始終貫穿“五個共同”,以不斷增強各民族學生的“五個認同”作為立足點和出發點。另一方面,要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尊重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充分發揮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作用。
堅持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堅持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建設的方向指導,也是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重點的“大思政課”建設的內在需求。一方面,堅持“引進來”,將生動鮮活的社會實踐引入思政小課堂,特別是要將新時代以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動實踐有機融入思政課堂中,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堅持“帶出去”,將學生帶到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中、帶到具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意義的現實空間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認知和情感認同。
“大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要切實加強頂層設計,搭建“大思政課”的體制機制。第一,落實“大思政課”的領導責任機制,將“大思政課”建設融入常態化的意識形態工作和系統化的思政課教育教學中。第二,明確“大思政課”的分工運行機制。學校統戰、宣傳等部門協調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宣傳工作,教務部門深入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進”教育,團學等部門策劃開展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科研部門及研究基地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工作。推動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司其職、全校上下聯動、師生共同參與的運行機制。第三,要建立“大思政課”的評價考核機制。將“大思政課”的開展情況及建設效果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評估體系,通過定期督導檢查、強化督導結果運用,確保“大思政課”的各項工作落地生根。近年來,蘭州大學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蘭州大學關於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實施方案》等,切實增強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同時,學校還逐步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作為校內巡視、黨的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工作考核、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推動構建黨建引領、部門協同、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多元責任體系,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合力。
要圍繞“講好三個故事”,優化“大思政課”的課程建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切實做到“講好三個故事”。要將“講好三個故事”有機融入現有的7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中,特別是要用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統編教材。同時,思政課教師要深化理論研究,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性問題,精准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道理學理哲理,為生動開展“講好三個故事”提供堅實的理論和學術支撐。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探索在相關專業課程中融入“講好三個故事”,切實發揮好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效應。蘭州大學結合少數民族學生在本科生中佔比接近11%,研究生中佔比始終穩定在7%以上的實際,創新實施了“專題式教學+貫通式教學+多民族學生互動”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大思政課”體系。同時,學校在通識課程中不斷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並與每周政治理論學習、主題黨團課及主題班會等活動緊密結合,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傳遞共同體理念。
要聚焦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夯實“大思政課”的文化基礎。第一,要全面凸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尤其是統一性和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和基本特點。“大思政課”要以提升歷史文化認知為導向,集中體現中華民族的整體形象和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第二,要積極引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在“大思政課”的具體活動中要吸收、借鑒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努力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平台,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第三,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用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蘭州大學作為《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甘肅卷》等重大任務的主要承擔高校,致力於通過深入挖掘甘肅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講述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甘肅故事”。學校依托特色品牌項目,精心組織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多維度、深層次構筑各民族師生共有的精神家園。此外,學校充分利用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的教學科研成果,面向學校內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截至2024年底,累計6000人次前往基地參觀學習。
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強化“大思政課”的實踐涵育。第一,創新開展校園實踐活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創新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形式,抓住關鍵時間節點、重要歷史事件和代表性歷史人物,精心打造“特色鮮明、示范性強、持續推廣”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第二,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志願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有機結合,通過田野調查、勞動教育、支農支教、建設社會實踐教育基地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民族地區、基層一線。第三,拓展網絡實踐教育空間。利用“兩微一端”等網絡平台,提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的時效性和廣泛性。借助人工智能、VR等先進技術,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網絡教育平台,增強“網絡鑄牢”的互動性和感染力。近年來,蘭州大學積極組織各民族師生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三下鄉”和暑期調研、志願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了解國情社情民情,推動課堂“小舞台”與社會“大天地”互通聯動。同時,精心打造“民族團結結對共建計劃”等主題活動,通過開辟宣傳專欄、舉辦專家講座等多種方式,大力宣講黨的民族政策,廣泛宣傳民族團結模范集體和先進個人事跡,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切實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作者系蘭州大學黨委書記)
原文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相關專題 |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