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適配度

屈群蘋

2025年04月15日08:38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適配度

眼下,新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就業市場。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推動了產業升級,也深刻影響了就業結構。一些新興崗位的出現,既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也為勞動力市場帶來新機遇、新挑戰。

不少行業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對從業者的專業技能、跨領域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一些新能源汽車品牌在智能制造、自動駕駛與AI算法等領域持續布局,對兼具工程、軟件和數據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激增。技術門檻不斷抬升,推動人才結構向“高技能+高學歷”演進,復合型人才成為更受市場青睞的對象。

新技術應用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催生了大量高附加值與高收入崗位。AI訓練師、數據分析師等新職業薪酬普遍高於一般崗位,顯示出經濟增長、技術進步與就業擴大的正向循環。比如,有電商平台在推進智能供應鏈轉型中,設立“智能物流工程師”等新職位,引入算法優化與自動化系統,吸納具備AI與工程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實現生產效率與就業質量“雙提升”。

盡管新技術為就業市場帶來機遇,但也產生不少挑戰。低技能勞動者面臨轉型壓力,失業風險上升﹔新興崗位技能要求與現有人才能力存在一定程度錯位,結構性失業風險加劇。同時,區域間技術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因基礎薄弱、人才外流導致發展受限。對此,亟需完善就業保障機制,推動就業結構朝著更均衡、更包容的方向發展。

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構建終身技能培養體系。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關鍵在於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優化課程結構方面,應增加與數字化、智能化相關的課程,培養更契合市場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在完善職業培訓方面,應提升勞動者終身學習能力,增強其應對技術變革的水平,提高對就業環境的適應性。還應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手段,激勵企業加大培訓投入,推動形成“企業投入—人才成長—發展回報”的良性循環。

推動崗位與技術、就業深度聯動,搭建產教融合橋梁。加快建立健全行業技能標准,明確新興崗位能力要求,為勞動者提供更加清晰的職業路徑。支持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實現技術研發與崗位需求精准對接。鼓勵高校優化學科結構,增設跨學科微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還應推動職業資格跨區域、跨行業互認,建設統一就業信息平台,提升人才與崗位的匹配效率。

持續挖掘就業新增長點,激活技術衍生業態。技術迭代之下,一些新興產業正成為就業擴容的重要引擎。對此,要加快拓展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綠色經濟、“AI+”等前沿領域,打造新型崗位集群,擴大增量市場,構建穩固的就業“蓄水池”。比如,“東數西算”工程在西部布局數據中心集群,帶動基礎設施和綠色能源發展,催生大量數據處理、運維和節能崗位,形成以算力經濟為核心的新業態,成為技術驅動就業增長的典型示范。

優化區域創新生態,推動新技術與新業態更好融入地方發展。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吸引高科技企業與創新資源向欠發達地區集聚,加強區域間技術合作與資源共享,推動技術成果在地轉化與廣泛應用。加大5G網絡、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投入,為新技術應用提供堅實的硬件支撐,鼓勵地方特色產業與新技術融合,形成獨具優勢的差異化競爭格局。

未來,要將人才培養、產業轉型與區域協同深度融合,讓技能人才成長逐漸跟上產業升級步伐,凝聚政府、企業與勞動者多方合力,共同繪就技術賦能民生的嶄新圖景。

(責編:黃瑾、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