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5日14:51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期,中國發展出版社與中信出版集團共同出版了《中國發展報告2024》。該書在記錄2023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同時,還收錄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趨勢和影響》一章專門分析了人工智能的技術經濟特征、發展趨勢以及我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所在。
該書認為,人工智能本質上是讓計算機系統具有感知、認知、決策等類似人類智能的能力。人工智能的發展呈現四大技術經濟特征。
一是首個能夠以自我組織、自我增強的方式高速迭代的顛覆性技術。
二是賦能能力很強的“底座型”和通用型技術。大模型可以讓知識生產的邊際成本趨零。人工智能的應用成本顯著低於互聯網、固定電話等歷史上的ICT技術,疊加其更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和開源開放特性,或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商業化擴散,從而激發多個產業部門“二次創新”,大幅提升生產力。
三是壟斷性很強,“贏者通吃”局面正在形成。大模型訓練的參數量、數據集和算力持續擴大,功能呈指數級攀升,與其通用性疊加將導致“強者恆強”“贏者通吃”效應,技術領先者的市場地位難以被撼動。
四是“黑箱”特性突出。人工智能研發涉及的學科領域廣泛且復雜,即使是設計智能模型的研究人員也無法完全理解數據和算法交互后賦予機器的思考方式。盡管已有大量研究關注人工智能的可解釋性,但尚未出現通用的解決方案。深度學習等技術使大模型形成了超萬億級參數,但研發人員對內容生成過程難以准確調控,從而對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構成了挑戰。
該書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呈現三大趨勢。一是數據、信息、知識密集型行業將率先成為人工智能技術的主要應用場景,未來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二是大模型之外的新技術路線將持續涌現。人工智能的技術軌道和產業生態尚未成熟,主導技術路線可能出現更替。三是將與其他前沿技術加速融合,催生更多科技新賽道。例如,先進制造、生命科學、量子計算機、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結合催生了具身智能等通用機器人、類腦智能、精准醫療、智能合約等新賽道。
該書將我國發展人工智能方面的優勢歸納為三個方面:
第一,主要人工智能消費潛力巨大,產業應用場景廣闊。我國具有發達的數字基礎設施和量大面廣、多層縱深的消費級市場,這是模式創新和業態繁榮的重要基礎,並且消費者對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接受程度很高。同時,我國制造業大國優勢突出,應用場景廣闊,擁有全球門類最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和最大的制造業增加值,具備率先推動和引領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領域垂直應用的有利條件。
第二,科技基礎較完備,技術跟進能力強。我國科研體系規模全球最大,人工智能論文發表量和引用量、專利申請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同時,我國也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大學畢業生中有45%是理工類人才,在中高級技能人才培養上具有突出的規模優勢。科技型企業數量龐大,且企業和研發機構總體上擁有緊跟全球科技巨頭研發進度的能力。
第三,智能基礎設施領先,經濟智能化升級具備良好條件。我國算力設施具備規模優勢,截至2023年底,我國在用算力中心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位。電信、綠色電力基礎設施全球領先。數據資源規模也在快速增長。
該書建議,我國人工智能政策可以按照“發展優先、守好底線、應用驅動、科技引領”的原則,重點從做強應用和發展技術兩方面久久為功。
(記者 金輝)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